在所有人印象當中,置業顧問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職業。穿著得體的職業裝,跟客戶侃侃而談每單上百萬元的交易,數傭金數到手軟。
然而,在業績就是尊嚴的案場,比拼的不是顏值帶貨,而是專業知識、溝通氣場,以及能不能把最不起眼的事情做到極致。
在農業路西三環附近某大型項目做置業顧問的崔鵬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7歲的他,入行剛三年就已經做到了年銷售2億元,成為項目銷冠。
他緊張枯燥。
而壓力巨大的一天,是從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的晨會開始的。
早上8點45分,晨會。
以一個外人的視角看,今天的會,可能與昨天的會、甚至于上個月的會相比都沒啥變化,變動的,只是每個人業績數字。
然而,在銷售行業,業績就是尊嚴。
西三環、西流湖、大品牌、大社區,流量大盤意味著每天有很多客戶來訪,接待的客戶越多,相應的成交也更多。
然而,售樓部里一共有70多個置業顧問,在外場(售樓部大廳)接客戶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需要隔天輪班。
如果今天不該你當值,就只能呆在內場(辦公區域),守著電話機呆上一天;然而,如果你前一天有客戶成交,作為一種獎勵,后一天即便不該你當值,你也可以和對班同事一起接待到訪客戶。
沒客戶、沒開單、就沒業績;常開單、業績好,越方便申請促銷禮品、爭取外場機會。
為了生存,你必須奔跑。
上午10點,電call。
作為項目銷冠,在2019年,崔鵬飛平均每3天就能賣出一套房子,但并不意味著每天都可以開單。
前一天,一個約好的準客戶臨時“放鴿子”,崔鵬飛沒能開單,按照輪崗規則,他需要呆在內場梳理資源、聯絡客戶。
這個流程有個很洋氣的名字:電call。其實就是你們接通之后會立即掛斷的那類電話。
而崔鵬飛的手機號已被13人標記為房產中介——當他打給我的時候,手機上會有這樣自動顯示。
就這,也比他另一位同事要好,那位老哥的來電顯示是——被18人標注為騷擾電話。
“西三環、臨湖、臨公園,想改善(購房),環境第一位;咱家小區以大戶型為主,圈層純粹,有句話不是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么……”銷售是一門溝通的藝術,地產銷售需要親和力、眼力見,以及買房、投資的專業知識。
就拿電call來說,有人就是毫無感情地背誦銷講,而崔鵬飛會跟對方探討一下居住價值、區域前景、投資回報,而且不管多少次被拒絕,他依舊保持著笑著說話。
“你也是上過大學的,家里不希望你每天坐班,當個白領么?”我問。
“之前我也感覺‘賣房子’這事兒說不出口,剛來那會兒比較‘靦腆’,拓客發單頁都覺得有些丟人。”崔鵬飛說,但真正深入下去會發現,銷售也是一項“技術活”,交流技巧是其次,重要的是能不能交心,能不能get到客戶的核心關切。
下午3點,接待客戶。
“崔鵬飛,出來接客戶。”下午3點多,生意來了。分銷公司的小王帶來一位客戶,指名要崔鵬飛出面接待。
客戶點將,相當于給了崔鵬飛一張進入外場的通行券。
小王也知道崔鵬飛的能力,他接待客戶說得細、算得透,“他能講到客戶心坎里,成交率高,選他就沒錯。”
出于保護購房者隱私考慮,我沒有旁聽。
過了一個多小時,崔鵬飛才回來了,“客戶想要改善,但明顯感到他對西流湖沒什么感情、也沒什么概念,我就帶他到樓頂遠眺西流湖,從生態水系打造,講到西三環、農業快速路的通達性,再講到常西湖、高新區的發展前景,他有點感興趣,主動留了聯系方式。”
其實,分銷導入的業務,置業顧問能拿到的提成很低,基本上相當于自銷業務提點的三分之一,但與客戶談判、辦網簽、出合同、盯銀行回款、上流程,這些瑣碎的活一樣都不能少。
“分銷切走地產營銷很大一塊蛋糕,有沒有抵觸情緒?”我問。
崔鵬飛說,做置業顧問一定不是只靠自己每天找客戶、接客戶,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得有同行推介、有分銷認可、有老客戶信任。
不忙的時候,他還會帶著禮品去走訪老客戶,去拜訪分銷公司店東,彼此有了信任,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業務流水。
晚上9點,在售樓部走流程。
我去的那天,趕上一場風雪,天寒地凍、交通不便,晚上8點半左右,售樓部一樓大廳已空空蕩蕩,但崔鵬飛還在忙著為前兩天的客戶處理相關購房流程——客戶越多,需要辦理的流程手續也就越多,從某種角度看,這真是個體力活。
崔鵬飛的愛人沒跟著來鄭州,還在新鄉老家。他一個月能回去看上一兩次。
他在鄭州市北區也有套老房子,但為了上班方便,又在高新區租了套小房子,10分鐘能到售樓部。
兩地分居帶來的焦慮感,快節奏工作的壓力,都是擺在崔鵬飛面前的現實問題。
售樓部每年有年假可休,但2019年,他放棄了年假,“4月份之后一直有貨加推,沒有空窗期。”
他自嘲自己是個工作機器,即便有機會放假休息一天,電話也還是照舊繁忙,客戶的、分銷的、同行的,“只能忙里偷閑,”他這樣安慰自己。
這個春節,他還要在售樓部值班,新年不打烊,過年也會有購房客戶到訪,“老家總是要回的,值班調休就是了,過年我們在售樓部值班,公司領導也會專門來看望,從案場經理到物業到保潔,都有紅包派發,也挺開心的。”
“北區的那套房子,持有了七八年,等來年,找個合適的節點把它賣了,在俺自己的項目買一套。”崔鵬飛說,從業3年,一直都在西郊,慢慢地,熟悉了這里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地域感情。
崔鵬飛覺得,現在忙點累點,就是為了打好基礎,讓三四十歲之后不再為工作瑣事煩惱,畢竟“35歲之后再去打拼就拼不動了,現在不多努力,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