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通訊員李智博 文/圖
“我們的大米,黃河水自流灌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我們村貧困戶都受到過家政、面點師、焊接等技能培訓,既通又精。您盡可以聘用。我敢保證是您企業的好手!”這位在網上既推銷產品,又推薦村民就業的“賣貨郎”,就是新鄉市平原示范區祝樓鄉祝樓村黨支部書記婁繼斌。
婁繼斌今年50歲,敦實的身材,透露出農民的樸實。他對扶貧的情懷,在當地傳為佳話。
“今年以來發生的疫情,給我們的農副產品資源銷售帶來了壓力,尤其是貧困戶增收空間狹窄。我們的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和擴張,貧困戶發展潛能削弱。”婁繼斌認為,“好山好水好土養一方好物”,鄉村產業可持續,貧困戶腰桿要挺直,還要有銷售渠道。
“我們的大米,黃河水自流灌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我們村貧困戶都受到過家政、面點師、焊接等技能培訓,既通又精。您盡可以聘用。我敢保證是您企業的好手!”這位在網上既推銷產品,又推薦村民就業的“賣貨郎”,就是新鄉市平原示范區祝樓鄉祝樓村黨支部書記婁繼斌。
婁繼斌今年50歲,敦實的身材,透露出農民的樸實。他對扶貧的情懷,在當地傳為佳話。

該村召集黨員干部開會,理清了“兩委強力推動,做到全保障;黨員干部積極聯動,做到全覆蓋;貧困群眾自覺主動,做到全參與”的消費扶貧模式。婁繼斌說,這“三動三全”,是該村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道路上的積極探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村“兩委”積極完善“黨建+扶貧”模式,發揮黨組織在精準扶貧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從人和思想入手,激發黨組織活力,引導貧困群眾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祝樓村黨員干部和村黨支部簽訂承諾書,對貧困戶實行認領窮親,結對幫扶,先后為群眾辦實事好事320余件。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兩個月,該村黨員干部暢通所有銷售渠道,通過網上訂單銷售大米2多萬公斤、各種花卉50萬元。貧困群眾自覺主動,做到全參與,嚴格按照村“兩委”劃定的質量、信譽等標準,守住質量底線,做到“賣商品先正人品”,不以次充好,不缺斤短兩,以良好的信譽度贏得回頭客,打開大市場。在交易的份額中,“回頭客”交易額占6成以上。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婁繼斌把技術培訓作為貧困群眾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先后聯系有關部門舉辦了家政、電焊、面點培訓班,培訓學員200余人次。就業培訓不僅要村民“學得到”,還要“用得好,能賺錢”,“培訓一批,帶動一批,脫貧一批”。婁繼斌羨先后與恒大、新沂河等企業聯系,安排就業人員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