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吳智星/文 記者 王訪賢/圖

統籌:趙強
編輯:李興佳

在傳統健身行業一片蕭殺之時,鄭州似乎殺出一匹行業黑馬。
有報道預測,今年下半年,鄭州健身房行業將迎來“倒閉”小高潮。不過,同受疫情影響,一家名叫輕健的健身品牌卻在4個月內增加了7家門店。
輕健是誰?它真的能逆勢而上嗎?

新型健身房:線上線下都要做
近日,輕健福彩路店開始試營業。這是該品牌開的第六家門店。據其官方介紹,目前,該品牌已擁有11家門店(其中5家門店處于裝修階段),而在2019年底,其門店數量還只有4家。
相較于傳統動輒2000-3000平方米的健身房,輕健的單店面積只有100-200平方米,單課一次僅能容納9-12人同時訓練。
店面裝修以橘色為主色調,用戶跟著大屏幕上的課程學習、訓練。在此期間,兩個教練會糾正訓練者的錯誤動作。
“對于用戶而言,上私教課太貴,而自己練又得不到教練的及時指導。”輕健創始人之一的趙彬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人太少會影響健身氛圍,人太多又會影響到用戶的訓練質量。”
在傳統健身房,教練的工資一般由底薪、銷售提成和課時費三者構成,而課時費又和銷售有關。
“在這個體系里面,你銷售得越多,課時費才可能越高,但這樣就導致了教練無法回歸教學本質這個問題。”趙彬宇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彬宇等人提出了新的考核體系:“店長、教練的收入與用戶留存量掛鉤,即用戶黏性越高,他們的收入才越高,讓他們把心思更多地用在教學、為客戶服務上來。”
趙彬宇介紹,在此考核體系之下,訓練流程為開放狀態,用戶可以根據需要按次交費,消除其充值預付卡后而害怕健身房跑路的擔憂。
線下布店的同時,輕健還在線上發力。用戶可以通過其官方小程序訓練、預約。
以線下實體作依托,做線上的社群聯動,趙彬宇等人稱之為“輕健+”。
“輕健+是一種衍生品,其中包括與健身相關的產品與服務,線上線下的完美融合。”輕健創始人之一胡曉毅介紹。
“線下做口碑、品牌,線上做流量。”輕健創始人之一劉先慧說,“兩者結合才能更穩固,如果只做一方面,猶如無根浮萍,經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
走出舒適圈的再就業
2018年,胡曉毅陪著家人去澳大利亞過圣誕節。有一天,她偶然間走進了公寓樓下的健身房:一百多平方米的店內,沒有太多的大型健身設備,但人卻很多,很多推著嬰兒車的媽媽,把孩子放在一旁就開始練了起來。
“空間小、頻效高、氛圍好,但他們比較傳統,還在人工記賬。”胡曉毅說,“如果放在國內,直接移動支付,這種健身房就會插上翅膀。”
回國之后,胡曉毅就開始琢磨起新型健身房的事兒,并把想法說給了因跑步結識的鄰居劉先慧。
當時,劉先慧和朋友一起做著素萬乳膠的生意。他們四年累計銷售額達20億元。
多次交談下來,了解到胡曉毅心中新健身房商業模式的同時,也曾經歷過健身房跑路的劉先慧看到了另一個商機:傳統健身行業發展至今,以營銷為主的商業模式已經遠遠落后,泥沙俱下的健身行業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
“草莽出英雄,大亂之時,一定是大興之日。”劉先慧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她們想進入健身行業,需要一個專業型人才。這個人是他們小區健身房的店長趙彬宇。
傳統的健身房的商業模式太過注重于營銷,很多教練沒了熱情,丟了初心。趙彬宇說,教練的初心是做職業教育,實現自己的價值,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生活方式,“看到你的學員成功,那才是你的成就感。”
那之后,胡曉毅放棄了公安干警的鐵飯碗;公司買斷股份后,劉先慧選擇了再就業;而趙彬宇也辭掉了此前的工作。
3年計劃開1000家店
2019年3月,輕健成立。最初,胡曉毅等人模仿國外的自助循環健身空間的模式,做起了120平方米的自助式健身房。
后經數次迭代,輕健把店面運營模式改為雙私教團體課。為了課程質量,他們專門找了北體的團隊做課程研發。
2019年末,輕健引入圓方集團A輪500萬的投資。胡曉毅稱,年內預計在鄭州布局60家門店,而在未來三年,計劃走進10~20個城市,店面數量擴展到1000家。
如此擴張會不會太盲目?就此問題,輕健健身投資人、圓方集團總經理李圓方也曾公開回應。
李圓方認為鄭州的健身市場依舊很大。他說,85后、90后、甚至00后日益成為健身領域的消費主體,而對于新型消費群體而言,運動已從過去單純功能性的功能性需求變成日常性需求。
李圓方解釋,以鄭州這樣一個人口1000萬的城市計算,開設100家店,每家店服務300人,一共也就服務3萬人,服務人群僅占鄭州總人數的千分之三,而在鄭州有健身習慣的人群,大概在2%左右。
急速擴張的背后,人才儲備能跟得上嗎?
胡曉毅表示,投資方圓方集團深耕人力資源領域多年,得益于此,輕健的人才引進將不是難題。
很多人覺得健身是一個被動的、痛苦的過程。李圓方不這樣認為,“其實,健身本身應該成為一種更加輕松、更加快樂的生活方式,而我們希望把輕松這個概念植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 。
頭部品牌尚未在鄭布局,成功的關鍵是用戶體驗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嚴格意義上來說,輕健單課9到12人的授課模式,仍屬于團課范疇,而按次收費的模式,也早有新型健身品牌做過,“輕健的雙私教團體課模式下,教練可能和用戶的互動會多些。”
近些年來,傳統健身房日漸式微,而像超級猩猩、樂刻等新型健身品牌越來越多。“不止輕健一家在積極地開店。”該業內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開了近500家的樂刻也馬上要再開四五家新店。”
“不過,這幾個頭部品牌尚未在鄭州布局。”該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輕健的一個機會。
近一兩年,在鄭州也出現了自助健身艙。此前,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一位自助健身艙品牌的創始人就曾表示,未來兩三年內,鄭州健身領域新模式將迎來一輪新爆發。
不過,對本地的創業者來說,單個健身倉雖然運營成本較低,但想密集布店、實現大規模連鎖,也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對于獲得融資的輕健來說,現在說它能不能成為黑馬還為時尚早,未來,還要看他們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戶,畢竟在存量時代,不管線上線下都要講究用戶體驗。”上述業內人士說。
統籌:趙強
編輯:李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