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生態牌”:鄉村游、全域游帶出河南旅游新熱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千年大計。
近年來,河南不斷涌現出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建設的典范。這些美麗鄉村不僅讓老家河南更美了,讓村民們富起來了,也為城里人提供了旅游出行的“新熱點”……
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
老牌工業鎮轉型,礦山變青山
“這是我們這里的特色小吃橡子涼粉,這是我們從鞏義市區引進的牛肉水煎包。”導游如數家珍,向游客介紹。
“這么大個的牛肉水煎包10塊錢5個,真實惠,我打包帶回去點兒。”一名來自鄭州的游客說。
這是今年4月份,河南商報記者在鞏義竹林鎮長壽山風情古鎮上看到的場景。


美麗鄉村建設,產業轉型發展,讓不少老牌工業強鎮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竹林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竹林鎮是全國聞名的工業強鎮,擁有4家上市公司、規模以上企業14家、工商企業上百家。然而,粗放的工業發展帶來了生態欠賬。
2006年開始,竹林鎮轉變思路,經過十幾年的封山育林,將長壽山森林覆蓋率提升至超過90%,帶來了“礦山變青山”的徹底轉型。
2017年5月,長壽山腳下建成了一座風情古鎮,與秀麗山景相映生輝。古鎮迅速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不到一年就接待游客400余萬人次,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
為了讓老百姓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竹林鎮政府還出資送村民去全國各地培訓,學習各種特色小吃的制作,風情古鎮的400余戶商鋪,60%以上都是本地居民在經營。
發展全域旅游,旅游數字“井噴式”增長
旅游業的發展又帶動一大批文旅相關產業和大健康產業落戶竹林鎮。
竹林鎮黨委書記趙明恩說,竹林鎮已入選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下一步將加快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以打造國家級文旅康養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圍繞“旅游+”大做文章,立志2020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成為竹林的主導產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在鞏義,還有很多類似竹林鎮這樣的案例。比如石居部落窯洞民宿、偃月古城、嵩頂滑雪旅游區等。” 鞏義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秦文坦說。
他介紹,為了推動鞏義從資源消耗型城市到“宜居、宜業、宜游”城市轉型。鞏義探索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在全市20個鄉鎮都成立了文化旅游產業服務中心,并將旅游業發展納入最嚴格的官員目標考核范圍,實施“月點評、季觀摩”制度。
措施帶來了顯著成效。2019年,鞏義全市共接待游客1741.7萬人次,同比增長14.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0.9億元,同比增長31.4%,旅游產業發展呈現“井噴式”增長,富民效應日益凸顯。
一座民宿帶富一個村
熟悉河南省內民宿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靈泉妙境。
這是位于鶴壁市淇縣靈山街道涼水泉村的一座古村落民宿。在2017年以前,這里還是太行山溝溝里的小村子,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下來的大多是留守婦女和老人,貧困人口35戶67人。


2017年,村民統一搬遷到政府建設的新農村社區。河南中旅集團將這里整體租下,僅用了1年時間就將這個小鄉村改成了很有詩情畫意的民宿村落。
沒有大拆大建,原本的牛棚改造成為“牛棚咖啡”、豬圈改造成“豬舍茶吧”、羊圈改成“西餐廳”,還保留了依山而建的70多座建于清末民初的灰瓦石墻民居。
村民也就近找到了新的工作,有的負責后勤、有的負責有機田地的管理、還有的經營商鋪和餐飲。村民們自己種的花椒、山核桃也不愁銷路了。
涼水泉村第一書記郭海濤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現在僅靠租金部分,村民每年戶均收入就有1.1萬元。“房屋和土地租金收入+工資+土特產售賣”的綜合收入讓全村人全部脫貧,不少人收入翻了好幾番。
在第四屆全國民宿大會上,靈泉妙境以“旅行社+景區+古村落+扶貧”的發展模式,被評為中國民宿發展十大典型模式。他們還辦起了民宿培訓班,成為全省民宿運營建設的“教科書式”案例。
“我們馬上要在環山步道沿線開設跑馬場、野兔山、山羊谷、采摘園等項目,希望將涼水泉靈泉妙境打造成一個集觀光、體驗、康養、拓展、民宿于一體的高端綜合性旅游區。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時,也為貧困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增收。”郭海濤說。
大別山小山村,變網紅打卡地
信陽市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創業小鎮,這個藏在大別山深處的小山村,也因為發展美麗鄉村游,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田鋪大?歲月小筑民宿)
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謀劃
編輯:張 恒
統籌:張高峰


(田鋪大?歲月小筑民宿)
“去年,我們節假日和周末基本都滿員,今年3月份春游大會和五一假期客房也每天爆滿,但是平時的周末,還是受到了疫情影響。” 田鋪大?歲月小筑的民宿老板魏瑞霞說河南商報記者,她認為隨著疫情的好轉,生意應該會慢慢恢復。
“村里大概有20戶村民建起的民宿。”魏瑞霞告訴記者,因為各家的房間數不多,他們還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大家互通房間資源,這樣就更方便接待團隊游客。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在3月份旅游行業復工初期,新縣就對首批復工中表現突出的17家涉旅企業進行獎補,共計200萬元。
新縣縣委書記呂旅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就是要亮明態度、表明決心,全力支持旅游業率先恢復發展,帶動經濟社會全面暢通循環。旅游是“一業興、百業旺”的大產業。
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謀劃
據呂旅介紹,在全域旅游的發展上,新縣按照“一鎮一主題,一灣一特色”目標定位,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把鄉鎮作為一個景點來構圖,把村莊作為一個小品來設計,形成由9個特色旅游小鎮和18個特色村落組成的“九鎮十八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新縣建立了“每年6個1000萬元”財政投入機制。整合涉旅資產8億元,引進文旅項目40余個,投資協議逾百億元,實現政府籌資、部門爭資、招商引資、市場融資、民間注資“多輪驅動”。
他們在細節上也不放放松,創新性提出由縣主要領導和各部門一把手擔任廁所“所長”,三年共建成現代化旅游公廁637座,滿足了游客步行10分鐘以內如廁需求。
2019年,新縣接待游客1008.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8.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8%,51.2%成功創建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占全縣GDP的比重達45.2%,84%的貧困群眾從旅游發展各個環節受益。
塑造鄉土中國旅游體驗地
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全域旅游已經河南省加快鄉村旅游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在剛剛召開的全省文旅大會上,也提出要把握融合發展內在規律,認清國內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千帆競發形勢,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堅定文化旅游發展的方向。要把握需求多元化、供給品質化、業態多樣化、發展全域化的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搶占文化旅游發展的先機。
同時,大會也對河南省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進行具體安排部署,其中提到要塑造鄉土中國旅游體驗地,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形態各異、中原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城市景區周邊鄉村游、鄉土文化體驗游、特色農業體驗游。
編輯:張 恒
統籌:張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