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球人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變了全球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秩序。
在4月份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至-3%,比2019年10月時的預測下調了6.3個百分點。4月21日,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河南一季度經濟數據——全省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7%。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復工復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頭號任務。
新基建項目加速落地、高端制造扎實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助推鄉村振興、公共衛生體系短板一步步補齊……河南堅持“一手牽兩頭”,盡最大可能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就在前不久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4月份全省經濟運行情況,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月份增長6.6%,比3月份提高4.1個百分點,市場銷售回暖,重點商品銷售增速轉正。
中原兒女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主動應變求變,經濟發展已經按下“加速鍵”!
今天,2020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大幕。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河南商報推出大型系列報道——“河南經濟加速度八問”,通過各行各業代表委員和一線從業人員的故事和思考,展現河南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和巨大潛力。
河南商報記者 陳詩昂/文 記者 楊東華 王訪賢/圖
對外打破國外壟斷,占領國際市場;于內自主創新持續推進,不斷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中鐵裝備、鄭煤機,就是這樣。但在老百姓的認知上,像這樣“嗷嗷叫”的企業,河南還是不夠多。
河南如何有更多的“中鐵裝備”?顯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科技創新的平臺的搭建、人才的引培,需要將科技創新成果落地的大國工匠,還需要政府層面對企業產業鏈的管理。
關鍵的大國工匠
去北京前不久,胡中輝帶領團隊剛剛完成一個項目的攻關,目前正在進行技術固化。
他是全國人大代表、平高集團首席工匠。1987年出生的胡中輝,已經是河南省首批“中原大工匠”、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工作以來先后攻克百萬伏支架焊裝、活塞桿裝配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技術難題,為國家重點特高壓工程提供高質量產品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次,胡中輝研發出的是我國重點工程青電入豫特高壓建設工程中的核心零部件導體用的無接觸式夾具。
原來,由鋁合金材質制作而成導體,材質較軟,容易夾傷、變形,“可能導致質量問題頻發,也會影響青電入豫等項目的進度”。
經過不斷研發、試驗,難題被攻克,這意味著今后類似問題也將完全避免。同時,在可推廣性、可操作性方面,這一產品都具有非常大的應用空間。
工匠,處在研發到落地的最后一環,這個角色決定了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能否順利落地,作用關鍵。
胡中輝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作為一線工匠,不管產品設計再復雜再難做,也可能并沒有成熟的、可借鑒的工藝、裝備、加工方法,但作為工匠有使命有責任想方設法,通過制作合理的工裝器具,創新設計合理的加工思路、方案,不斷加工、實驗,最終將高精尖的設計制造出來,打造成精品裝備電網。
也正是有像胡中輝這樣的大工匠,一代代地前赴后繼、不斷攻克難題,平高集團經過50年的發展,已成長為我國電工行業重大技術裝備支柱企業,其研制出的特高壓電網技術才能領先世界、走出國門,并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
“中鐵裝備”的崛起
總書記考察過的中鐵裝備,坐落于鄭州經開區,主業是生產盾構和TBM(全斷面巖石隧道掘進機)。
它脫胎于施工企業,十數年前突入盾構行業,從零開始,發展至今。數據顯示,中鐵裝備盾構/TBM訂單累計突破1000臺,市場占有率連續8年國內第一,自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產銷量世界第一。
正是在這家企業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
深入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的6年,中鐵裝備不斷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掘進機技術制高點、掌控話語權,先后研制出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國內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春風號”、國內首臺高壓水耦合破巖TBM“龍巖號”等一大批開創性產品,下線了一批明星產品。
尤其是在更能展現企業綜合競爭實力的海外市場,中鐵裝備的產品出口到了新加坡、迪拜、意大利、丹麥、法國、阿爾及利亞等21個國家和地區。
日前,在受訪時,全國人大代表、中鐵裝備副總經理王杜娟介紹,即將運往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家設備,正在企業全國各地生產基地緊張的組裝生產中。特別是我們還成功中標格魯吉亞世界最大斷面硬巖掘進機,充分體現了國際客戶對中鐵裝備,對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的認可。
他們的答案
河南如何有更多的中鐵裝備?當我們發問時,我們希望河南有更多這樣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也希望河南有更多的在海外市場也“嗷嗷叫”的企業,并成長為巨人。
1、全國人大代表、平高集團首席工匠:工匠人才的培養,也是重要的一環
這次,胡中輝準備提交一份建議,“希望持續加大對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以創造企業可持續發展動能,讓他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在胡中輝看來,對龍頭企業的支持,有利于企業涵養人才,提高企業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促進對高端人才的回流。
結合自身的工作,他深深體會到,從科技研發到落地,這條路并不平坦,而工匠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胡中輝認為,在培育更多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同時,應該持續加強對工匠人才的培養,來解決技術落地的問題,實現中國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目標。
2、全國人大代表、中鐵裝備副總經理王杜娟:應從研發、平臺、人才三方面著力
王杜娟給出的答案有這么三個關鍵詞:研發、平臺、人才。
受訪時,她對河南商報記者說,要想筑牢河南科技創新的基礎,需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以企業為主體,走產、學、研、用的技術創新路子。
縱觀中鐵裝備的發展歷程,研發投入的不斷加碼是助推其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的重要砝碼。數據顯示,2019年,其研發投入已經占到主營業務收入的9%,遠超高新技術企業3%的門檻。
“只有真正投了錢,才會有收獲,當然可能沒收獲,但不投錢一定沒收獲。”這是王杜娟在很多場合都表達過的觀點。
談及政府層面的引導、支持,王杜娟說,這幾年支撐力度越來越大,比如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從高新技術企業擴圍至普通企業。但她認為,政府應出臺更多的系列政策,甚至比沿海發達地區更大的力度,來以點帶面、以小資金撬動大資金,引導更多企業愿意投錢做研發、加大研發投入。
她提及,就像她之前所提的建議政府加大對研發投入超過一定比例進行返還的建議一樣,“可能企業達到3%的要求后就滿足了,但如果出臺更高比例的投入給予更多返還的政策,引導企業投入更多資金進行研發,一個企業向前夠一點、一個企業向前夠一點,河南就不一樣。”
受訪中,王杜娟還談及去年的一次武漢對標之行,這對她的“打擊”挺大。
“去之前,大家都覺得鄭州跟武漢有差距,但鄭州發展勢頭也很猛,我們很有可能趕上武漢,甚至比它好。但對標之后,多數人的感受是要想趕上武漢太難了,超過更難。”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座城市高校資源的差異,進而帶來人才的差異。王杜娟深感引進、建設更多的國家級、省級科技平臺或科研平臺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5月中旬,由中鐵裝備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骨干企業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13家單位組建的河南首家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這是一家企業的努力,也是河南的努力。
王杜娟透露,接下來的任務,是跟河南省共同申報成為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而后者,目前全國一共三家。
除了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建設科研平臺,王杜娟認為培養人才也同等重要,“人才單靠招引,能解決點的問題,但要解決面的問題,要提升河南整體的科技創新能力,本地人才的培養力度還要加大。”她認為,現有的人才招引計劃政策要不斷滾動升級,一些政策應擴圍至河南全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把創新的事做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她說。
3、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富祿:政府要有意識地對企業的產業鏈進行管理
“像中鐵裝備這一類企業,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一類,但怎么稱呼,每個人說法不一樣。”張富祿說,比如德國被稱這類企業為“隱形冠軍”。
這類企業,目標市場往往屬于小眾市場,企業規模并不算大,但共性特點是創新能力特別強,技術含量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份額占比非常高。
結合在德國學習時了解的情況,張富祿介紹,國外這類企業多屬于家族企業,世代傳承下來,技術創新時間較長,多集中于某個領域持續地進行技術創新,取得的成效非常顯著。
“這樣的企業,河南有,但數量偏少。”在張富祿看來,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河南要培育幾十家、上百家這樣的企業,完全有可能。
他認為,當前各地都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政府應首先從規劃角度把這一類企業單列出來,劃為一個類型,進行培養。
其次,要針對這一類型的企業,提供有針對性政策。比如,持續提供科技創新所需的高端人才、平臺,針對這類型企業,由政府層面推動設立院士工作站,設立相關的國家、省級研發中心和機構。
受訪中,張富祿特別強調的一個方面是產業鏈管理。“一般這類企業的產業鏈不是很長,所以穩定性不夠。”他認為,政府應有意識地對企業進行產業鏈的管理,加強企業與上下游鏈條之間的協調。
對于產業鏈的問題,他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4月份在陜西考察時作出的“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的重要指示。
他說,過去政策扶持偏向于針對單個企業,從總書記“做實”的指示看,做實就是穩定企業的產業鏈,產業鏈穩了,企業也就穩定住了,不然企業的市場和經營都會受影響。
上規模還是“嗷嗷叫”更重要?
橫向比較,河南上規模的企業相對較少。是巨無霸重要,還是類似中鐵裝備這樣在國際上“嗷嗷叫”企業的培育更為緊要?
對此,張富祿認為,按照“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的指示,其中并沒有說做大。
他分析稱,規模做大有兩個含義,一是單個企業規模做大,二是把企業數量做多,數量做多后行業規模便做大了,“但一個前提,是市場規模、容量必須很大,相比之下傳統產業的單個企業就容易做大。”
“多年來的工業化,西方牢牢占據著多數數傳統產業。因此,我們需要瞄準小眾市場,先從這發力,達到世界一流再說。”張富祿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當前的重點并不是做大,而是做強、做優,這之后要從產業鏈角度做實,這是競爭策略,“當然下一步肯定還要進一步做大,甚至向其他行業延伸。”
針對這一問題,王杜娟認為,多數工業企業的目標市場是小眾市場,市場上整體需求有限,這影響了企業的整體規模。
“就工業行業來講,培養更多的小巨人的企業,可能比規模更重要。”她說,這類企業往往具備強勁的創新能力,行業上可以處于引領地位,具備較強的話語權,這可能比規模更具意義。
對于外省大塊頭企業相對較多的現象,王杜娟表示,這與當地產業的集聚效應有關,通過產業鏈的聚集,企業規模就容易上去,當然這需要多年的積累。“事情是急不來的,我們只能是扎扎實實一點點做,一點一點打基礎。”她說。
統籌:陳 松
編輯:張 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