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首期消費券杠桿比例達到1:14.1,拉動比穩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發券城市中被譽為“鄭州消費券”現象。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引發了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
鄭州消費券的成功,不僅在鄭州經濟復蘇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撬動作用,也顯示了鄭州人的消費理念、電商水平、數字化程度等水平,都走在全國的前列。
杠桿比超過1:14 鄭州消費券被譽為“現象級”
鄭州市政府于4月3日發放了第一期5000萬元數字消費券,150秒被搶光。4月16日零時鄭州首期消費券圓滿收官,最終數據顯示,5000萬元消費券共核銷金額3925萬元,帶動消費5.52億元。這意味著,鄭州首期消費券杠桿比例達到1:14.1,拉動比穩居全國前列。
在全國眾多發放消費券的城市中,鄭州的消費券被譽為“現象級”,這引發了不少關注消費券經濟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宋豐強說,受到河南“買全球、賣全球”戰略的耳濡目染,鄭州人的消費理念、電商水平開始在全國走在前列,這讓此次疫情期間推出的數字消費券,對鄭州經濟復蘇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撬動的作用:既提振了市場,給行業經營者信心,又讓消費者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市場拉動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馬?則看到,數字消費券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顯示出鄭州數字化的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馬?說,數字消費券只是這場疫情大考數字化技術應用的一個縮影。
抗疫期間,數字技術在互聯網消費上大顯身手、在賦能復工復產上高效推進、在“云端行動”上潛力巨大,正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鄭州需要把握住數字化變革的新機遇,加速城市數字化轉型升級進程,實現鄭州數字經濟 “彎道超車”。
設計合理、數字化發放 鄭州消費券成功有跡可循
面對鄭州消費券的成功,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新鄉市糖業煙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買世蕊進行了“復盤”。
在他看來,鄭州首期消費券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額設計合理,充分考慮了用戶多元化需求,既滿足用戶“必需型”消費場景,也能滿足用戶“享受型”消費場景;此外,使用場景豐富,市民切身感受到實惠,有效的提振消費,回補因疫情影響而受到遏制的消費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梁靜則認為,消費券的成功源于鄭州市政府在這次抗疫保衛戰和經濟保衛戰中反應迅速。鄭州是全國首批發放消費券的城市之一,針對鄭州實際情況、商業布局、消費者需求類型等因素,鄭州對消費券進行了精準定制。
此外,鄭州的數字化發展水平確實也比較高,數字政府建設領先。鄭州電子證件普及率全國領先,在電子消費券前,也有不少電子證券的嘗試,消費者的接受度也是非常高的。
期待:未來消費券能更多關注小店經濟
不過,在有關消費券的調研中,梁靜發現,一些地方政府較多采用大面額消費券,導致消費券更容易流向大型超市和商場,無法惠及小店。而許多小店主年齡較大,對互聯網工具不熟悉,不少小店主“想轉型但不會轉”問題突出。
因此,對消費券再度發放她建議,財政資金投入的消費券應當多設計一些小額消費券,精準扶持小商家。同時,鼓勵地方行業協會等單位牽頭,推動有能力進行線上化營銷的小店組團發放消費券,讓小商家抱團取暖。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我國數字貸款、數字支付、數字消費券等數字化優勢,扶持一批數字化服務商,讓服務商幫助小店進行數字化轉型,增強小店“抗震”能力。
梁靜表示,全國小店約有1個億,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韌性所在、活力所在、潛力所在。商務部消費促進司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后,有將近6000萬的小店經營困難。如果按照每家小店平均3到5名雇員規模計算,這6000萬小店背后,是2億到3億的就業人口。
日前,鄭州小微商家全國率先啟動報名,通過支付寶聯合發放小店消費券“抱團自救”。
“鄭州的這種創新,我覺得對于政府如何更好地利用消費券杠桿、如何更好地兼顧公平,幫扶小店等小微商家復工復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梁靜表示。
統籌:趙 強
編輯:楊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