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科協獲悉, 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國家綱要辦)近日正式啟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為更好地評估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河南省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
為什么要開展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科學素質”一詞譯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是 1952 年由美國教育改革家科南特(J.B.Conant)首次提出的。近 70 年來,“科學素質”議題經歷了從教育議題到政策議題的發展歷程,國際上對科學素質內涵的理解不斷豐富和完善。在我國“科學素質”也稱“科學素養”,
實際工作中常將二者視為同義詞。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科學素質綜合表現為學習科學的欲望、尊重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行為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重要手段,通過調查能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公民科學素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素質的提升。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能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能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能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創新驅動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筑牢公民科學素質基礎;能增強國家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從而反推公民科學素質提升。
2020年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目標為超過9.38%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進國家普遍采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準,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6月-9月,河南省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采取實地面訪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對象為18-69歲。
這將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根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2.30%、5.59%、8.04%,呈現快速提升趨勢,位次從全國第22位躍升至第14位,為實現2020年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的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籌:趙強
編輯:郭丁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