廝殺正酣的零擔快運江湖,迎來一家“物流聯盟”的抱團攻入。
6月28日下午4:30許,上海東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身著“蟻鏈”藍色Polo衫、戴銀框眼鏡的王宗洪,和其它19家來自全國各個省份的物流公司老總,齊步登上主席臺,雙手按下大屏幕的啟動按鈕。
這意味著,自2020年4月份成立的全國零擔網絡平臺——蟻鏈物流,正式起網。在行業風云變幻、物流市場供過于求的當下,區域物流抱團升級為全網平臺,謀求的是一個有增長、有未來,同時也是懂客戶、懂運營的零擔物流新未來。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20家區域小霸王聚合,蟻鏈物流正式起網
一陣炫目的電流,一聲高亢的轟鳴過后,20個手掌印發出的電流匯集后,射向一處,宣告“蟻鏈”品牌正式啟動。這標志著,自2020年4月份成立的全國零擔網絡平臺——蟻鏈物流,正式起網。
在500多名現場觀眾的矚目下,河南騰達物流公司董事長王宗洪完成了從“物流老將”向“聯盟新兵”的進階,實現了走出河南、進軍全國的網絡布局,實現了從一家區域物流單打獨斗到20家區域物流的合縱聯盟,更實現了2019年以來就一直在籌備謀劃組建全國型物流服務平臺的夙愿。
陪他一起完成夢想的還有19家遍布全國各地的頭部物流企業。他們是石家莊鑫磊物流、山西一路發物流、山東新華順物流、陜西富達物流、湖南恒邦物流、四川余氏東風物流、江西眾邦物流、安徽南北快運、廣東吉邁物流、湖北嘉楚物流、東北安華快運、內蒙古北方宏利達物流、天津眾行天下國際物流、甘肅安達貨運、西寧雷劍貨運、廣西先飛達物流、貴州金穗宏達物流、新疆東方白日和物流等。
這20家物流均為當地深耕多年的頭部區域物流公司,堪稱當地區域物流“小霸王”。比如,發起者騰達物流深耕河南20年,為4A物流公司,位居河南本地前五,每年均呈30%乃至50%比例高速增長;最具晉商精神的典范物流企業一路發物流,來自山西,是有著25年積淀的物流行業老大哥,輻射至東三省的東北物流界“扛把子”安華快運,在沈陽市就有營業網點100多個,安徽省甩掛車輛最多的南北快運,擁有200家營業網點……
懷著“抱團協同、降本增效”、“打破物流壁壘”的夢想,原本各自割裂、相互獨立的20家區域物流公司,走到了一起。
也是從這刻起,他們擁有了統一品牌、統一信息系統、統一產品、統一管理、統一結算,正式形成一張連通全國的物流大網。
蟻,是指螞蟻,擁有非凡的智慧和團隊合作意識,骨子里永不放棄;鏈,是指鏈接,鏈接一切有價值的資源,聚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抱團取暖,終結區域物流困局
王宗洪有很強的危機意識。
曾經的一個鐵桿客戶,規模擴大后,業務拓展到全國,因為騰達物流在全國網絡布局不健全,最終導致客戶將省外貨運業務轉交給了某個全網型公司,再后來,該客戶徹底流失。他親眼看到,全網平臺型物流在一步步壓縮中小專線和區域物流的生存空間。
這便是當下與全網型公司PK下的專線/區域物流面臨的困局。
當下,專線的弱點愈發暴露。首先是貨源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單一,大票雖占比高,但是利潤薄,小票雖然利潤高,但是因為專線兩端無網絡,導致無法攬收小票零擔;末端,專線配送無法集約化,場地和人員利用率低,車輛折損高、貨物運輸過程中風險大,信息化程度低,手工核賬、返款慢導致結算慢。專線呼喚轉型。
區域物流同樣處境尷尬。沒有遍布全國的成熟網絡,攬貨范圍受限,電商沖擊下的專業市場貨量萎縮,存量市場被積壓,也面臨著專線正在遭遇的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缺少系統化管理。區域物流也需要進階升級。
另一方,全網型零擔企業逐步擴大攻勢,區域物流市場漸漸有招架不住之嫌。隨著互聯網、電商、資本與快運的迅速集合,全網型企業完成廣度覆蓋后,勢必增加覆蓋深度,這將逐步蠶食區域物流市場。以蟻鏈所在的上海市場為例,有業內人士透露,去年一年,上海專線消失了20%左右。
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以來的疫情“黑天鵝”事件,讓以貨運流通為生存根基的物流企業舉步維艱。天眼查數據顯示,因遭受疫情打擊,第一季度國內就有超過46萬家企業倒閉。
在這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要應對行業寒冬,必須抱團取暖。蟻鏈物流應運而生。
“近年來,專線和區域物流的發展也進入了窘境,我慢慢意識到了整合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活下去,走出去,2019年我開始籌備蟻鏈,2020年4月,蟻鏈物流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上海蟻鏈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宗洪說。
前端開放、末端唯一,蟻鏈省區覆蓋率68%
在聯盟物流的陣營里,蟻鏈物流并非首嘗螃蟹者。早在2015年,壹米滴答先行一步,正式創建,最初是聯合了陜西卓昊、山東奔騰、湖北大道、東北金正、山西三毛、四川金橋6家區域物流企業組建而成,同樣也是從省域出走,入駐上海,完成在全國的網絡布局。
相比壹米滴答,蟻鏈有哪些不同和優勢?
“蟻鏈打造的一個‘前端開放、末端唯一’的物流服務交易平臺。前端開放是指,蟻鏈不僅服務于區域公司,也為專線公司、3PL等物流企業提供服務;末端唯一是指,末端統一定價,統一管理,統一結算。”河南騰達物流公司總經理婁平解釋說。
蟻鏈聯合創始人孟豹拿河南市場舉了個例子,全國物流公司發往河南的貨物都可以統一交給蟻鏈旗下的河南騰達物流,但河南所有物流公司發往各省的貨物都可以交給當地蟻鏈物流,“蟻鏈打開窗戶歡迎所有物流公司進入合作,它依托于優秀的區域網絡,滿足區域網絡間相互落貨的剛性需求。”
此外,相比之下,蟻鏈甫一出生,“就站在巨人腰部上”。蟻鏈發布的28日當天,已經完成21個省區覆蓋,省區覆蓋率達到68%,區縣覆蓋率83%;網點數量2717家,分撥數量32個,分撥面積29萬平;分撥可操作貨量每天5.8萬噸;現有省區日均出發貨量一天1.8萬噸(其中,成員省區間每天相互落貨6000噸),開通線路數2300條;保有城配車輛1815輛。
“日均出發貨量一天1.8萬噸”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孟豹舉例說,目前頭部網絡平臺日均出發貨量在1.5噸-1.8噸之間。
蟻鏈的核心優勢是省內直送和同城共配,可以做到省內點點直達和無盲區配送。
結束單兵作戰,共謀零擔物流新未來
蟻鏈出生后面對的快運市場,廝殺正酣,烽煙正起。
為了搶奪貨源和市場,多家頭部物流平臺合縱連橫。安能推出“專線共生計劃”,計劃優選中國1000條專線,共同掘金大票零擔及整車市場;德坤在2016年4月由原深圳9家專線物流企業自發重組而成,并在2018年4月獲得海爾資本數億元A輪融資;三志釋放股權,與當地專線成立子公司,吸引線路加盟,統一三志品牌,并采用直發模式迅速擴張線路……
受制于資金、同質化競爭、業務邊界、人才等因素,區域/專線企業的規模瓶頸難以突破。雖然傳統物流企業務實、扎實、有利潤,但從中難以看到增長,也看不清明天。
要么聯盟,要么融入平臺,成為專線/區域物流企業的大概率選擇。全網快運的成立,對行業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在原有基礎上變身來尋求新增長點;平臺型商業模式,更讓資本看到了希望。
蟻鏈發布會現場,即贏得來自于國星資本的首輪數千萬元融資。同時,蟻鏈還與亞太地區領先的物流地產開發運營商ESR進行了戰略合作,與聯峰科技、民生電商,通過金融渠道來為物流賦能。
當下,零擔市場可以分為專線、區域型網絡以及全國型網絡三個層次的細分市場。他們一起共分1.2萬億元的龐大零擔市場。從專線、區域到全國網絡的跳轉,是未來發展方向。只有搭建一個全國網絡,才能集約化經營,并做大做強。
單兵作戰,早已成為物流行業早期野蠻生長時的對外形象。行業過剩、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走得更遠。
統籌:趙強
編輯:吳智星
6月28日下午4:30許,上海東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身著“蟻鏈”藍色Polo衫、戴銀框眼鏡的王宗洪,和其它19家來自全國各個省份的物流公司老總,齊步登上主席臺,雙手按下大屏幕的啟動按鈕。
這意味著,自2020年4月份成立的全國零擔網絡平臺——蟻鏈物流,正式起網。在行業風云變幻、物流市場供過于求的當下,區域物流抱團升級為全網平臺,謀求的是一個有增長、有未來,同時也是懂客戶、懂運營的零擔物流新未來。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20家區域小霸王聚合,蟻鏈物流正式起網
一陣炫目的電流,一聲高亢的轟鳴過后,20個手掌印發出的電流匯集后,射向一處,宣告“蟻鏈”品牌正式啟動。這標志著,自2020年4月份成立的全國零擔網絡平臺——蟻鏈物流,正式起網。
在500多名現場觀眾的矚目下,河南騰達物流公司董事長王宗洪完成了從“物流老將”向“聯盟新兵”的進階,實現了走出河南、進軍全國的網絡布局,實現了從一家區域物流單打獨斗到20家區域物流的合縱聯盟,更實現了2019年以來就一直在籌備謀劃組建全國型物流服務平臺的夙愿。
陪他一起完成夢想的還有19家遍布全國各地的頭部物流企業。他們是石家莊鑫磊物流、山西一路發物流、山東新華順物流、陜西富達物流、湖南恒邦物流、四川余氏東風物流、江西眾邦物流、安徽南北快運、廣東吉邁物流、湖北嘉楚物流、東北安華快運、內蒙古北方宏利達物流、天津眾行天下國際物流、甘肅安達貨運、西寧雷劍貨運、廣西先飛達物流、貴州金穗宏達物流、新疆東方白日和物流等。
這20家物流均為當地深耕多年的頭部區域物流公司,堪稱當地區域物流“小霸王”。比如,發起者騰達物流深耕河南20年,為4A物流公司,位居河南本地前五,每年均呈30%乃至50%比例高速增長;最具晉商精神的典范物流企業一路發物流,來自山西,是有著25年積淀的物流行業老大哥,輻射至東三省的東北物流界“扛把子”安華快運,在沈陽市就有營業網點100多個,安徽省甩掛車輛最多的南北快運,擁有200家營業網點……
懷著“抱團協同、降本增效”、“打破物流壁壘”的夢想,原本各自割裂、相互獨立的20家區域物流公司,走到了一起。
也是從這刻起,他們擁有了統一品牌、統一信息系統、統一產品、統一管理、統一結算,正式形成一張連通全國的物流大網。
蟻,是指螞蟻,擁有非凡的智慧和團隊合作意識,骨子里永不放棄;鏈,是指鏈接,鏈接一切有價值的資源,聚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抱團取暖,終結區域物流困局
王宗洪有很強的危機意識。
曾經的一個鐵桿客戶,規模擴大后,業務拓展到全國,因為騰達物流在全國網絡布局不健全,最終導致客戶將省外貨運業務轉交給了某個全網型公司,再后來,該客戶徹底流失。他親眼看到,全網平臺型物流在一步步壓縮中小專線和區域物流的生存空間。
這便是當下與全網型公司PK下的專線/區域物流面臨的困局。
當下,專線的弱點愈發暴露。首先是貨源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單一,大票雖占比高,但是利潤薄,小票雖然利潤高,但是因為專線兩端無網絡,導致無法攬收小票零擔;末端,專線配送無法集約化,場地和人員利用率低,車輛折損高、貨物運輸過程中風險大,信息化程度低,手工核賬、返款慢導致結算慢。專線呼喚轉型。
區域物流同樣處境尷尬。沒有遍布全國的成熟網絡,攬貨范圍受限,電商沖擊下的專業市場貨量萎縮,存量市場被積壓,也面臨著專線正在遭遇的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缺少系統化管理。區域物流也需要進階升級。
另一方,全網型零擔企業逐步擴大攻勢,區域物流市場漸漸有招架不住之嫌。隨著互聯網、電商、資本與快運的迅速集合,全網型企業完成廣度覆蓋后,勢必增加覆蓋深度,這將逐步蠶食區域物流市場。以蟻鏈所在的上海市場為例,有業內人士透露,去年一年,上海專線消失了20%左右。
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以來的疫情“黑天鵝”事件,讓以貨運流通為生存根基的物流企業舉步維艱。天眼查數據顯示,因遭受疫情打擊,第一季度國內就有超過46萬家企業倒閉。
在這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要應對行業寒冬,必須抱團取暖。蟻鏈物流應運而生。
“近年來,專線和區域物流的發展也進入了窘境,我慢慢意識到了整合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活下去,走出去,2019年我開始籌備蟻鏈,2020年4月,蟻鏈物流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上海蟻鏈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宗洪說。
前端開放、末端唯一,蟻鏈省區覆蓋率68%
在聯盟物流的陣營里,蟻鏈物流并非首嘗螃蟹者。早在2015年,壹米滴答先行一步,正式創建,最初是聯合了陜西卓昊、山東奔騰、湖北大道、東北金正、山西三毛、四川金橋6家區域物流企業組建而成,同樣也是從省域出走,入駐上海,完成在全國的網絡布局。
相比壹米滴答,蟻鏈有哪些不同和優勢?
“蟻鏈打造的一個‘前端開放、末端唯一’的物流服務交易平臺。前端開放是指,蟻鏈不僅服務于區域公司,也為專線公司、3PL等物流企業提供服務;末端唯一是指,末端統一定價,統一管理,統一結算。”河南騰達物流公司總經理婁平解釋說。
蟻鏈聯合創始人孟豹拿河南市場舉了個例子,全國物流公司發往河南的貨物都可以統一交給蟻鏈旗下的河南騰達物流,但河南所有物流公司發往各省的貨物都可以交給當地蟻鏈物流,“蟻鏈打開窗戶歡迎所有物流公司進入合作,它依托于優秀的區域網絡,滿足區域網絡間相互落貨的剛性需求。”
此外,相比之下,蟻鏈甫一出生,“就站在巨人腰部上”。蟻鏈發布的28日當天,已經完成21個省區覆蓋,省區覆蓋率達到68%,區縣覆蓋率83%;網點數量2717家,分撥數量32個,分撥面積29萬平;分撥可操作貨量每天5.8萬噸;現有省區日均出發貨量一天1.8萬噸(其中,成員省區間每天相互落貨6000噸),開通線路數2300條;保有城配車輛1815輛。
“日均出發貨量一天1.8萬噸”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孟豹舉例說,目前頭部網絡平臺日均出發貨量在1.5噸-1.8噸之間。
蟻鏈的核心優勢是省內直送和同城共配,可以做到省內點點直達和無盲區配送。
結束單兵作戰,共謀零擔物流新未來
蟻鏈出生后面對的快運市場,廝殺正酣,烽煙正起。
為了搶奪貨源和市場,多家頭部物流平臺合縱連橫。安能推出“專線共生計劃”,計劃優選中國1000條專線,共同掘金大票零擔及整車市場;德坤在2016年4月由原深圳9家專線物流企業自發重組而成,并在2018年4月獲得海爾資本數億元A輪融資;三志釋放股權,與當地專線成立子公司,吸引線路加盟,統一三志品牌,并采用直發模式迅速擴張線路……
受制于資金、同質化競爭、業務邊界、人才等因素,區域/專線企業的規模瓶頸難以突破。雖然傳統物流企業務實、扎實、有利潤,但從中難以看到增長,也看不清明天。
要么聯盟,要么融入平臺,成為專線/區域物流企業的大概率選擇。全網快運的成立,對行業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在原有基礎上變身來尋求新增長點;平臺型商業模式,更讓資本看到了希望。
蟻鏈發布會現場,即贏得來自于國星資本的首輪數千萬元融資。同時,蟻鏈還與亞太地區領先的物流地產開發運營商ESR進行了戰略合作,與聯峰科技、民生電商,通過金融渠道來為物流賦能。
當下,零擔市場可以分為專線、區域型網絡以及全國型網絡三個層次的細分市場。他們一起共分1.2萬億元的龐大零擔市場。從專線、區域到全國網絡的跳轉,是未來發展方向。只有搭建一個全國網絡,才能集約化經營,并做大做強。
單兵作戰,早已成為物流行業早期野蠻生長時的對外形象。行業過剩、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走得更遠。
統籌:趙強
編輯:吳智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