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實習生 金艾琳
甲骨文學習和英語交流可以兼得的活動,你想嘗試嗎?
8月1日,著名書法篆刻家傅偉華先生應邀參加河南省楓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語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講授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傳播中國文化。
【中外友人現場臨摹甲骨文,共同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此次楓語國際舉辦的中外文化交流會,主要是由各地的家長孩子和不同國家的國際友人共同參與。通過組織你畫我猜、詞匯量我最大等游戲,讓孩子的英語口語有所提高,中外友人之間也可以相互了解,建立起了友好融洽的氛圍。
在制作甲骨文書畫的環節中,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甲骨文鈞瓷龜甲片主創人的傅偉華,講述了甲骨文的來源,并親身示范甲骨文的書寫方法。傅老先生寫下“家和萬事興”的甲骨文寫法,每寫一個字,他都會讓翻譯解釋一下這個字的意義。這種做法可以讓外國友人在模仿時更能夠理解甲骨文真正含義,而不是簡單的形態模仿。
不僅是外國友人學到了中國文化,中國的小朋友們也感受到了甲骨文的魅力。“我在這里越來越膽大,也能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今年10歲的韋姓小朋友這樣對河南商報記者說。
【來自貝寧共和國的小伙兒說:我還會繼續參加的!】
來自貝寧共和國的王貝寧,已經是第二次來參加中外文化交流會。
王貝寧目前就讀于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是企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來到中國已經三年,王貝寧的中文基礎較好,相比于其他外國友人,王貝寧對于漢字有一個更深的了解。當談及哪個活動印象深刻時,王貝寧毫不猶豫地表示,甲骨文的示范和練習是他最感興趣的活動。
“我下次還會繼續參加的!”王貝寧興奮地說。他要通過甲骨文,來了解每一個漢字是怎么來的。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John也有同樣的感受。John認為,中國文化有很強的適應性,他來到中國五年,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友好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語言環境有了,文化交流也有了】
“以前我們都是啞巴學英文,現在想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家長付毅銘這樣說。
隨著英語學習的逐漸普及,口語練習已經成為了孩子們接觸英語的必要途徑。中科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市場報告》顯示,青少年英語課外培訓市場規模達1250億元。
楓語國際從去年7月份開始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之前的交流活動囊括了剪紙、漢服、京劇、書法等具有中國特色文化活動。
董事長付宇女士自己也是一位寶媽,在被問到舉辦活動的初衷時,她認為英語的實用性對孩子更加重要。參加活動能夠讓孩子具有國際視野,也能牢固地樹立文化自信。與此同時,付宇也看到了國際友人的需求。許多國際友人希望自己身在異國,能夠多體驗中國文化。她結合了雙方的需求,由此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動。
甲骨文環節結束后,書法家傅偉華表示,這場活動能夠既能夠向外國友人傳播中國文化,也能讓我們的孩子了解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甲骨文的推廣是很有意義的。
(編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