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由10名上海交通大學師生組成的2020年暑期社會實踐黨建專項實踐團,用7天時間赴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磁澗鎮禮河村、石井鎮山頭嶺村和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中水寨村開展調研。
他們將青春融入到祖國河山,積極考察網絡如何改變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直播平臺如何改變農產品傳統銷售網絡和模式,如何發揮數字媒體對鄉村振興的推動效應。
【1】洛陽禮河村、頭嶺村:短視頻帶貨,線上售賣忙
7月24日至7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組織的實踐團,圍繞著“網絡直播時代的鄉村脫貧模式——對太行山區的比較調研”,深入到河南基層考察調研鄉村經濟發展。
第一站,實踐團來到了洛陽市新安縣磁澗鎮禮河村。這里的天興生態園通過網絡銷售綠色農產品,實現了疫情后銷售不降反增。
據了解,生態園種植有大粒櫻桃、軟籽石榴、綠色葡萄等,帶動就業200余人。生產經理劉進喜說,“生態園櫻桃已在天貓平臺形成品牌效應,網絡銷售特別火,之后會考慮利用‘抖音’擴大網絡銷售。”
而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山頭嶺村,通過網絡宣傳模式產業富農,黃河神仙灣景區完成了從荒山變綠山的蛻變。近些年,黃河神仙灣景區以旅游和影視拍攝基地為主要發展方向,固定工人60多人,95%是本村村民,月工資在2500-3000元左右,加上流動用工,景區已惠及326戶貧困戶、500多人。
洛陽蘭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孫江子和黃河神仙灣示范區的小組長李向泉在接受實踐團的訪問時談到,工作人員中,年輕人居多,非常善于運用新媒體傳播,人人一個“抖音”號,全員拍攝短視頻。
【2】焦作中水寨村:開發文化產品,90%利潤來自線上推廣
焦作中水寨村,則在探索一條文化脫貧的路子。
在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中水寨村,實踐團參觀了嘉應觀,聆聽了關于嘉應觀歷史文化和黃河治理文化的介紹。駐村第一書記、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博士生馬應福介紹到,嘉應觀正著力打造中原文化品牌,圍繞塤開發一系列文化產品,推動中原文化傳播開、發揚好。
在中水寨村里的“稻花香”無花果種植基地,負責人鄭會敏自豪地說,“去年園區純收入60多萬元,今年有望突破100萬元!”
據了解,鄭會敏從2010年左右起至今,利用百度貼吧、商都BBS、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實現了無花果從滯銷到暢銷的轉變歷程,她把90%以上的凈利潤歸功于線上推廣。
【3】總結調研地脫貧經驗,啟示尚未脫貧摘帽村
“基層舞臺天地寬,新時代大學生可以大有作為”、“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要把科研寫在祖國大地上”、“知識不再漂浮于空中,而是扎根在祖國最基層的大地上”......暑期實踐團之后,參與師生紛紛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信息傳播生態。探索鄉村如何利用網絡直播脫貧致富、基層黨委如何運用新媒體促進發展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助于創新豐富鄉村振興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
此次社會實踐,探討了網絡直播和電商平臺與溝域經濟配合的具體形式,助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促進群眾增收的作用,總結了調研地的脫貧模式、典型做法、成功經驗,以及以黨建促脫貧和農村致富“領頭人”的“頭雁”效應,將帶給全國尚未脫貧摘帽村以一定啟示。(編輯 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