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訊(記者 郭丁然)在河南鞏義城郊,有家由7位名校博士創建的公司——鞏義市泛銳熠輝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銳熠輝”)。
他們研發的高性能材料不僅為我國的航空、航天、潛水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還將一些高性能材料拓展應用到了民用領域。在疫情期間,公司克服困難提前復工,為國家重點高性能材料的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活精彩。”這句話是姚棟嘉的導師對他的叮囑,他也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上。
作為國防生的姚棟嘉,在基層部隊服役的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也讓他對國家所需要的裝備技術多了一些“接地氣”的感受。
復員后,他與6位名校博士朋友們聯合創辦了泛銳熠輝,志在用自己擅長的復合材料領域技術,報效祖國,并立志“一群人、一件事兒、一輩子、一起干”。
在為國之重器服務的同時,他們也快速的將新技術與民用領域結合。例如,他們研發的高性能隔熱材料氣凝膠,能將一千多度的高溫隔絕,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阻燃性能。這種材料,被運用在5G地面基站柜中,幫助基站柜“瘦身”減負的同時,還能節能90%,已經和華為達成合作。
他們還與比亞迪、寧德時代、宇通客車等新能源汽車領域巨頭開展應用合作,生產出新能源電池專用的阻燃材料。其中,宇通客車已經將他們研發的材料,用于電池和客艙的隔離,極大地提高了新能源客車的安全系數。
今年的疫情也給他們的生產研發帶來了困擾,為了保證國家重點工程的材料供給,他們和當地政府想盡了辦法。
“2月17日我們就被特批復工,但最主要是研發人員到崗問題。” 姚棟嘉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們的研發團隊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不像其他行業可以遠程辦公,產品的研發需要親自到實驗室。
當地政府為研發團隊人員提供了“綠色通行證”,使他們能夠開車將研發人員從各地接送到公司。
為了解決公司資金流動性問題,鞏義市還協助對接中原銀行,為他們提供了500萬元的低息貸款。
“從傳統的研發人員,到規模生產組織者,是我們的新挑戰。” 姚棟嘉說,他們一邊學習甲方的供應商質量體系規范。一邊模仿學習“周末工程師”方法,利用周末將寧德時代、華為等甲方公司的工程師請來,進行現場指導。“如今,產線產品合格率已經從開始的40%提升到了95%。”他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和奮斗,如今他們的核心研發團隊已經拓展到13名博士,70多名碩士,在鞏義建成了首個示范性新材料生產研發基地,占地50畝。目前已建成噸級碳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及碳纖維增強碳基復合材料示范性生產線、年產5000立方米納米二氧化硅氣凝膠生產線、年產500立方米的浮力材料生產線,產品已形成系列化,覆蓋全海深,是全球能夠批量生產浮力材料的少數幾家單位之一。
今年第二季度,他們又新招募了49名員工,其中一半都是研發人員。
為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源頭和人才優勢,他們與西北工業大學、鄭州大學、上海大學、長安大學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先后培養碩士數十名。與鄭州商學院共同籌建鄭商-泛銳熠輝“卓越班”,學生大三、大四由泛銳博士團隊帶領實踐,將學校培養、企業需要與國家重點建設結合,不但為泛銳,也為鞏義制造業企業輸送更多實用人才。
”我們會不斷地吸引新的材料領域優秀人才,拓展研發新的新技術,在新的領域以新的方式繼續為祖國添磚加瓦。”姚棟嘉對未來充滿信心。
編輯:陳薇
統籌:趙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