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召縣喬端鎮馬別灣村,原先說啥不再種菇的“倔老頭”王子偉,如今成了村里種菇的頭號積極分子。
9月30日,一想到下個月就要采摘香菇了,王子偉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他顧不上吃早飯,一早就來到香菇大棚。“去年種了一萬袋,凈收入5萬元,一家人的花銷不愁了。今年沖著這長勢,收入應該比去年還好!”
57歲的王子偉其實是馬別灣村種菇的老“資格”,以前,每年他都會在房前屋后種上兩棚香菇。可是,竹竿、木頭做的香菇架,遇水就漚,房前一小片空地,光照通風都不行,香菇袋一壞就是幾百包,王子偉心疼得直掉眼淚。費事兒不少,效益不高。幾次挫敗后,他不種菇了。
李建強與村民討論香菇種植技術。王娟攝影
2017年11月,村里來了駐村第一書記李建強。從中國移動南陽分公司到馬別灣村進行定點幫扶,李建強一到村里,就犯了愁。山村116戶人家,人均3分多地,零零碎碎不成形,這可咋脫貧?村民們看著李建強也發愁,“白白凈凈,戴個眼鏡,怕是莊稼都認不清吧?這書記也能帶俺們脫貧?”
很快,李建強通過走訪發現,村子雖然沒有耕地,但林地面積大,柞樹茂盛,適合作菌棒,山里的海拔高,溫度也適合香菇種植。于是,李建強馬上聯系西峽有豐富種植經驗的專家來村里調研。
得到專家的肯定答復后,李建強興奮不已。他立刻行動,多方協調,架起了鋼結構大棚,大棚內設施完善,村民們將自家的菇棒整整齊齊碼上鐵架,再也不用為通風光照發愁了,“散亂小”朝著規模化種植方向發展。
村里還先后組織5批村民到西峽種植基地參觀學習,補上技術短板。但王子偉說啥也不去,“咱又不是沒種過香菇,弄不好能壞一半。一年忙到頭不掙錢,還賠工賠料!”
2018年,村里又邀請西峽縣科技局的香菇專家前來傳授技術。村里的會議室被擠得水泄不通,連鄰村的村民也慕名而來。王子偉還是不為所動,“莊稼活兒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聽那講座管啥用?”最后,是村干部硬把他拉去聽課。
誰知這一聽就上了癮。以前困擾王子偉的漲袋、不出菇、出菇小等問題,專家一點就破,方法一講就明。王子偉聽得入神,臨走時還要了專家的聯系方式。
當年,王子偉就按照專家講的方法種植,香菇壞袋率由原來的40%下降到3%,品質也大大提高了。“原先一袋能賺3元錢,現在能賺5元。”王子偉一下子來勁了,“咱要相信科學種植的力量!這兩年我經常給專家打電話,討論種植注意事項。如今我也成了大伙兒的‘老師’呢!”今年他信心更足了,種了近兩萬袋香菇。“下個月就要收菇了,到時候一個人忙不過來,還得再找五六個人幫忙哩。”王子偉話語中透著自豪。
群山環繞的小村里建起了香菇大棚。李梔子攝
村民們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村里的配套設施也在逐步完善。20個鋼結構大棚拔地而起、利用第一書記扶貧專項資金建起的恒溫大棚實現了香菇從一季生產到兩季生產、冷庫讓香菇更加耐儲……在菇香四溢的小山村,村民們依靠自己的雙手走上了致富路。
采訪手記
種植香菇脫貧致富,算不上什么新做法。馬別灣村的脫貧之路也很“傳統”:先找準路,村子延續種菇傳統;再強技術,全村“走出去、請進來”,把技術學到手;接著再利用各種扶貧資金,優化生產設備設施,為貧困戶提供便利。
一村一情,各不相同。但走“老”路,唱新歌,馬別灣村用活新技術,讓老傳統煥發新生機,從而走出適合自己的脫貧之路。這或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可“復制”的方法。
鄉村名片
馬別灣村位于南召縣喬端鎮西南部,區域總面積12平方公里,共有村民116戶383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50余畝,人均耕地不足0.4畝;林地總面積3萬余畝,人均近百畝。近年來,通過香菇種植,全村37戶貧困戶中已有36戶實現了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