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開封市博物館將隆重推出《風•雅宋——宋代文物展》,這也是開封市博物館近年來策劃、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宋代文物展覽,共展出宋代精美文物300余件套,其中不乏堪稱絕世的國家一級文物!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開封是黃河流域的重要古都之一,擁有著眾多黃河文明的歷史遺存、文化景觀。
為了讓廣大網友提前目睹此次大展風采,開封市博物館還推出《風•雅宋----宋代文物展》系列專欄,帶領讀者一起提前看國寶、品宋畫、知風雅,感知宋文化的獨特性、前衛性以及對后世綿延不絕的影響力,體會一個別開生面、活色生香的“風雅”宋。
以下就跟隨河南商報記者提前領域一下宋文化的“風雅”吧。
北宋 趙佶行書《蔡行?》卷 (國家一級文物)
北宋晚期,以蘇軾、黃庭堅、米芾為中堅的書法創作,將行書的發展推向了高潮,其氣局之大、意境之高、個性之強烈,均代表了宋代尚意書風的最高水平。藝術上具有卓越創造力的宋徽宗,以“瘦金體”書為基礎,所作行書也表現出了特有的意趣。宋徽宗親自書寫的“朝廷公文”——《蔡行?》卷,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其行書的風貌,墨潤筆暢,清勁雅逸,似飄藤蕩柳。據《宋史·蔡攸傳》記,蔡攸為當朝宰相蔡京之子,賜進士出身。《續資治通鑒》卷九十三載:“宣和元年(1119年)九月丁卯,以蔡攸為開府儀同三司。攸有寵于帝,進見無時……攸子(蔡)行,領殿中監,寵信卿其父。”此時宮廷黨派傾軋正酣,或許故作避嫌之態,蔡行上書辭職,而宋徽宗親書敕,欽允留任,厚愛有加,當與其祖父“(蔡)京每侍上,恒以君臣相悅為言。”有關。
其時,屢遭排貶的元釣黨人及其子孫們,正遭受著煎熬。盡管《蔡行?》的內容涉及了歷史悲劇中的一個情節,但是作為書法作品,還是體現了宋徽宗行書注重意境與個性的時代特點。
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 (國家一級文物)
金明池坐落在北宋東京汴梁順天門外(今河南開封城西),是當時著名的御苑之一。每年三月由皇帝賜令開放,并與士庶于此共觀龍舟爭標,郊游賞玩,成為京城一大盛事。靖康之變后,趙宋王朝南渡,“爭標賜宴”則成為歷史的陳跡,不復存在。因此傳世近千年的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作《金明池爭標圖》成為我們領略當日繁華勝境的最直觀方法。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畫院待詔。工于界畫,尤其擅長作舟船、市橋、城郭,所繪《清明上河圖》可謂中國最著名的繪畫作品,家喻戶曉。此幅《金明池爭標圖》是其另一傳世佳作。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頁,收藏于天津博物館,縱28.5厘米、橫28.6厘米,工筆設色繪于絹本之上。
本圖作者在不足一尺見方的絹本上將周圍約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邊的景物、人物悉數生動摹畫下來,且畫面呈現出開闊、疏朗的布局。由畫面下部“池門”入園,以界畫手法分別細致描繪了“臨水殿”、“寶津樓”、“欞星門”、“仙橋”、“五殿”、“奧屋”等主要建筑物。表現主題的龍舟競標場景以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其兩側各有五艘小龍舟,每船頭各立軍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槳手則奮力劃棹,向前方標桿沖去。畫面中各龍舟左突右進的空間安排,營造出爭標的激烈、刺激與緊張氣氛。“仙橋”右下方的“水傀儡”、“水秋千”、“樂船”的描繪則將宋代的水上百戲表演呈現在觀者面前。“臨水殿”中皇帝賜宴群臣,共賞爭標;池岸上百姓或觀龍舟,或春游賞玩,或買賣交易……眾多人物匯聚圖上,雖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人物比例恰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
畫中描繪的景物、活動與宋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中《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駕幸臨水殿觀爭標賜宴》記載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編輯:郭丁然
統籌:趙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