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楊益瑩
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引起了全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提起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很少會有人將這些疾病與孩子聯系在一起。
其實,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生長、發育和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郁焦慮障礙、行為問題等其他問題。不及時就診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自傷、自殘等嚴重行為。
兒童青少年最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河南商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醫生,為您帶來答案。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有這些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郁、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只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狀態。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張巖濱說:“在醫院門診,每天都能接待大量有心理問題的患兒,最常見的問題包括幾大類,第一類是情緒問題,孩子出現抑郁、焦慮、雙向障礙、強迫障礙、恐懼等。第二類是行為問題,孩子出現:厭學、網癮、品行問題、沖動行為等。另外還有抽動障礙、多動障礙也是比較常見的問題。”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問題也不同
河南商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問題也有不同的特征。
在孩子學齡前階段,出現較多的是發育相關的疾病,如孤獨癥、智力發育障礙,語言發育遲緩等。
而到了學齡極端,更易容出現多動障礙、抽動障礙、學習技能的障礙。
在孩子青春期階段,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郁等。
據介紹,抑郁癥是全球青少年患病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會導致自殺、自傷等嚴重后果。
張巖濱還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一個明顯的特點,“初中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比高中孩子要多。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于小學到初中過度的階段,也是身體的發育期,很多孩子像“小大人”一樣,但是考慮問題還是很不成熟,容易走極端。”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跟這些原因有關
不少家長都很不解,明明健康活潑的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卻像變個人一樣,不愿與家長交流。有的孩子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張巖濱分析稱,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與多方面原因有關。
“有的家長當著孩子面吵架,把不良情緒傳給了孩子。或者父母關系不好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張巖濱說。
還有一部分家長,因為對孩子的重視不夠,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問題。認為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正常變化,導致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疾病,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另外,還有不少孩子因為沉迷網絡,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走上悲劇。“門診上非常多見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有的孩子送來胳膊上滿是劃痕。詢問后得知,孩子是從網上學到的這種自傷行為。”張巖濱說。
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遠離心理問題
河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董志巧說:“在門診上,我們遇到了許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家長對于孩子的這些問題卻毫不知情。”
一個13歲男孩的案例讓董志巧印象深刻,“當時因為孩子失眠,他媽媽帶他來就診。我詢問孩子情況,他不愿開口。后來他媽媽出去之后,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說自己學習壓力很大,并不快樂。而這些情況,他并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董志巧提醒家長們,“現在的孩子更注重精神上的陪伴,家長應該更注意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不能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應該干啥。多和孩子聊天,傾聽孩子的心聲。”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行為,從開朗、勤奮變得不愛說話、學習成績倒退等,看著悶悶不樂,一定要盡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就診。如果有疾病,要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治療效果會比較好。”張巖濱說。(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