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金艾琳/文圖
社區團購的風潮越來越猛。
不到半年的時間,滴滴、美團等巨頭入局,攪動起社區團購新的風潮。“沉寂”兩年的社區團購,因為年初的疫情,再次風起云涌。
社區團購通過“預售+自提”的模式,方便了許多人的生活。
有人說,通過社區團購,能夠讓社區便利店的品類增加、結構互補,成為小店拓展用戶的途徑之一。也有人說,社區團購就是在攪局,大佬們燒錢走后,只留下杯盤狼藉。社區團購風潮之下,社區便利店的店主們遭遇著什么,態度又是如何呢?
積攢人氣、成本考量……便利店店主接受度不一
在對待“東征西戰、你追我趕”的社區團購時,社區便利店店主無疑處于紐帶位置。
對于這些社區生鮮團購,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和態度。
“做這個給我帶來了額外收入,一年多能賣個7萬多單吧。”鄭州中鼎翡翠晶典小區的一位團長王林飛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王林飛既是一位團長,也是小區便利店的一店主,他從事社區團購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

(圖說:王林飛在為社區團購顧客拿貨)
他的團購微信群,有將近500名成員。王林飛發鏈接的次數也十分頻繁,發鏈接之后會帶有一段購買敘述。平時也會發一發紅包,來增強群里用戶的活躍度。他表示,疫情期間,單日社區團購的訂單量最高達到了500單。
想為店鋪帶動人氣,也成為了便利店店主選擇社區團購的原因。鄭州發展南郡超市的一處空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裝有社區團購的袋子。而這家店鋪在經營日雜百貨的同時,也有蔬果的生意。發展南郡超市的店主表示,超市開了九年了,而這個(社區團購)業務剛開了一兩個月。“看大家都在做這個,也想(通過這)吸引點兒人氣。”
有人得到收益,有人為了人氣,但并不是所有便利店店主都積極接受社區團購。
“我的群里全部都是這一棟樓的鄰居,群里都是聊天可熱鬧,如果要是天天發這(鏈接),大家都會煩。”發展南郡小區的另一家便利店老板這樣說,對社區團購的推廣,他保持著不拒絕但也不積極推廣的態度——雖然在他的店鋪里,也有少量社區團購的貨品。
位于鄭州市七里河小區的惠宜家便利店,經營人員這樣說,開展社區團購,需要多派一個人手來做對單子的事情,現在他所接觸的社區團購的顧客較少。考慮到經營成本,惠宜家便利店對社區團購并不“感冒”。

業務和便利店沖不沖突?
就像當年快遞網點進入社區便利店一樣,面對來勢洶洶的社區團購,大家免不了會問上一句,和實體業務沖突嗎?
“我覺得不影響,線上下單的都是年輕人,線下買菜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鄭州市未來路上“天天生鮮超市”的經營者這樣說。
除了一些便利店認為“客群”不沖突,其實,更多的社區便利店店主恐怕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考慮過多,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人來推廣,我們就做了。”
各平臺人員的推廣,成為很多社區便利店店主啟動社區團購的契機。而在此之前,大部分人也都是抱著“先占個坑兒觀望”的態度。
福苑便利店的一位尹姓人員表示,其實可做可不做,大家還是圖方便便宜,對自己的生意影響不大。
新零售專家陳海超則認為,沖突是必然的、天然的。線下便利店賣的東西都是一個即時性的消費需求,而社區團購像一個是個計劃性購買的商品。不過除了小范圍沖突外,更多的時候二者是個互補。因為小店的面積有限,它不可能賣更多的生鮮凍品,社區團購則給它了一個擴大用戶的好途徑,這也是小店擁抱互聯網的一種方式,也是小店最后一波搭上互聯網這臺戰車的機會。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進化,是一個升級。因為團購真正創造了價值,顧客得到了實惠,要不然它沒有存在的邏輯,也不會這么火。”河南有井有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守仁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大家都想進來,因為它確實創造了價值,降低了成本。
以“1+1”模式為主,團長一般選擇2-3個品牌
河南商報記者在走訪時發現,雖然社區生鮮團購品牌較多,但大部分的社區便利店店主都會選擇2-3個品牌來進行重點維護——品牌太多的話,就沒時間維護,所以不能“廣撒網”。
“弄太多了不中,我就主要推兩個品牌,但你要定別家的(別的品牌),定位到我這兒,我也可以幫你收。”中鼎翡翠晶典小區的王林飛這樣說。王林飛平時需要照顧便利店的實體生意,便利店也有收發快遞的業務。考慮到時間和精力,王林飛只選擇了兩個社區團購品牌。
未來路上“天天生鮮超市”的經營者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平時有很多人來推廣社區團購平臺,品牌實在太多,沒有時間注冊,暫且選擇了兩個品牌。
而在社區團購品牌的選擇上,河南商報記者發現,一些愿意認真經營社區團購的便利店店主,首選模式是“1+1”模式。“1+1”模式主要是指,社區團長選擇團購品牌時,以一“巨頭”社區團購品牌和一“本土”社區團購品牌來作為自己的品牌組合策略。
談及這樣一個選擇策略,新零售專家陳海超表示,團長基本上都是各個小區店鋪的老板或老板娘。他們并不想被任何單一的平臺控制,往往也把上游的平臺做一個組合。他們至少會選擇1+1的組合,比如將外來的巨頭和本土品牌組合,形成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本土品牌的底氣:賽道差異化、本土特色化
打響第一槍的興盛優選,在深耕湖南市場之后,已經在向其他省市延伸。興盛優選副總裁劉輝宇在九月份的演講中曾表示,預計2020年的GMV達到400億。在龐大的市場背后,各位互聯網巨頭的入局,讓社區團購變得炙手可熱,也引發了人們對各地本土品牌的擔憂。
面對巨頭入局,社區團購的本土品牌該怎樣應對呢?
“不是一個賽道。”王守仁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美團、滴滴并不是原有意義上的社區團購。王守仁介紹,社區團購有幾個基本要義,它首先是基于社交的,團長和鄰居之間就是基于社交關系的社區團購。在業務模式上,原有意義的社區團購要靠團長拓客收發貨,團長需要對社區團購品牌進行推廣。
美團、滴滴等巨頭則是使用了社區團購的交互方式。“我的理解是它們做的是To C 的買賣,不需要團長去給它推廣。”王守仁解釋道,因為巨頭們本身就有巨大的流量,可以用自己的APP進行導流。它們并不需要拓客,只是需要團長的地盤作為物理地點進行交付。
而面對多位巨頭入局社區團購的趨勢,陳海超表示,目前形成了百舸爭流,百花爭妍的局面。本土品牌的社區團購和美團、滴滴等相比,可能實力不在一個量級上,但是它具備著本土作戰的靈活性、機動性,還包括先發優勢,整體上也沒有太遜色。
本土品牌社區團購,比如有井有田、多米社區、量子美食、豫萬邦生鮮等等,由于深耕多年,本身帶有一定的“基因”優勢。陳海超表示,本土的平臺更了解本土人民的需求。除此之外,本土品牌做得比較早,提前兩到三年進行布局,有連續性客情優勢。在產品的供給方面,巨頭們未必占據很大的優勢。也正應了那句話:“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優勢。”
統籌:趙強
編輯:金艾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