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豫西丘陵山區的三門峽,群山聳立,小秦嶺、伏牛山、熊耳山、崤山橫亙連綿。山外青山,處處美景,宛如世外桃源。在疊嶂的山巒中,散落著一個個美麗山村。由于山高溝深、交通不便、產業薄弱,部分“山窩窩”成了“窮窩窩”。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干部群眾齊努力,沖出大山闖富途,演繹出一個個脫貧致富的動人故事。臨近年終,記者來到三門峽市最后一批脫貧的5個村,傾聽走訪,見證山鄉變化。
▲在皚皚白雪映襯下,石家村紅彤彤的柿子樹分外亮眼。聶金鋒 攝
打通交通梗阻
石家村、花馬村、白石崖村、南洼村、西山底村,5個村均在盧氏縣、陜州區、澠池縣大山深處。山路迢迢,通往村子的山路,沿著河谷、山脈盤旋往復,使得并不太遙遠的直線距離被不斷延長。望山跑死馬,遠處的山頭看著不遠,要過去卻要大半天。
“過去太苦了,走出大山太難了!”澠池縣南村鄉南洼村66歲的村民張長群感慨地說,那時候跑一趟縣城不太容易,一大早走,快中午了才趕到鄉里,坐上長途車,到縣里就快到晚上了,只能住旅店第二天再辦事,回來又得一天。
即使一個村子里,居民組之間交通也不便利。
“來村這幾年,我是充分體會到了山里的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盧氏縣潘河鄉花馬村駐村第一書記員安良說,在村里道路改善之前,他從村部去最遠的一個居民組,翻過一座山,要走一個半小時。即使開車,也需要繞路,要跑一個半小時。
不光道路,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不足,嚴重制約著山村發展。“2017年剛來駐村的時候,手機信號都沒有,有100多天打不成手機。”員安良說,村里開個會只得挨個提前通知。
打通交通梗阻,改善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是這些山村脫貧攻堅要做的頭等大事。以盧氏縣雙龍灣鎮石家村為例,這些年逐一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吃水——原來村民自己就近挖井吃水,現在修建了21個蓄水池,戶戶通上自來水,吃水安全有了保障。
用電——原來雖然通了電,但全村只有1臺變壓器,用電只能照明,不能用大電器,用個水泵都受影響。現在裝上了4臺變壓器,供電能力大大提高,也能用上粉碎機等機械了。
道路——原來只有一條土路,山的另一邊有3個居民組,最遠的村組到村部得十來里路,想開車走水泥路得繞鎮里10多公里。2019年,修通了一條7.7公里長、4.5米寬的水泥主干道從村外直達村部,10個居民組之間也鋪上了3.5米寬的水泥路。
多次對山路進行改造提升,特別是2019年經過徹底整修,5個村均有了從縣城直達村部的水泥公路,也暢通了村內居民組道路,有的村甚至還實現了道路入戶。
有了新路,更快連通大山外面的世界,呼嘯而來的汽車越來越多,來村里的人也多起來了,昔日的小山村人氣也變旺了。
如今,5個村全都開通了班車。“現在出入大山方便多了,坐班車2個小時,就能從村里到縣城。”南洼村村民張長群介紹,有的富裕村民也買了汽車,現在村里有了30多輛汽車,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此外,一部分貧困戶通過易地搬遷政策,離開了原本居住的山村,搬到了縣城、鄉鎮,開始了新生活。僅石家村、花馬村分別就有63戶、24戶貧困戶搬出大山,告別了不便的生活環境。
▲資料圖片:環境優美的花馬村
打通產業瓶頸
林海蒼茫,綠色寶藏。靠山吃山,山村原本有產業,但普遍存在規模小、附加值低、金融支撐不夠等瓶頸。如何強化產業扶貧、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成為最后一批5個村脫貧的著力點。
“地處山區,由于獨特生態條件,有著種植中藥材的優勢。”石家村駐村第一書記郭輝說,早期群眾自發種植中藥材,但規模不大,這幾年在黨委政府引導下,村里擴大了種植中藥材規模。目前連翹有1600畝,天麻有2萬多穴,丹參、黃芩、蒼術合計有1300多畝。
11月底,海拔高的豫西山區已是飄雪的季節,山坡上白雪皚皚。走入村民張彩行家里,一間屋里滿是晾干的天麻等中藥材。靠著中藥材種植,他們家脫了貧,日子開始紅火起來。
張彩行說,村民人人學習天麻等中藥材種植技術,一茬天麻種埋下去,三年后就可以收獲了。他在家里附近坡地上也種了300穴天麻,這就是來年幸福生活的希望啊!
在南洼村,一層層梯田坡地滿眼都是花椒樹。2016年開始,當地以每畝補貼400元的鼓勵政策推廣種植花椒。如今,全村種植了2300畝花椒。
76歲的村民張小關,嘗到了改變種植結構的甜頭。他家里四口人,原來只種玉米、小麥,一年只收入4000多元。后來改種了14畝花椒,再套種辣椒、玉米、豆類、花生、紅薯等。今年七八畝花椒掛果了,僅花椒就賣了1萬多元。
提升生產效率,也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措施。山區坡地耕種,大型機械用不上,以往只得靠人力,近年來微耕機等適合山地耕種的新型農機得到推廣使用,深受山區農民歡迎。張小關也以一半補貼優惠購買了一臺價格3600元的微耕機,減輕了繁重勞動,大大提高了效率。
有了規模,貨賣堆山,還要解決銷售問題,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去。
陜州區店子鄉白石崖村這些年在脫貧攻堅中有了較為成功的探索。在駐村工作隊指導下,注冊成立了銘柏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了一座100平方米的農副產品初加工車間,形成了蜂蜜、石磨面、五谷雜糧等6個系列20多個產品,通過超市扶貧專柜、上網直播帶貨等多種渠道,把農產品變成商品對外銷售。
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金融扶貧“盧氏模式”實踐,讓貧困戶順利獲得小額信貸,用于發展生產,石家村村民衛磊磊就是這樣的受益者。
衛磊磊一家原來也是貧困戶,住在深山缺乏致富門路,父親又經常生病,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7年下半年他聽說有了扶貧貸款的好政策,就貸了5萬元扶貧無息貸款,買了一臺榨油機,從此他的好日子開始了。他來到鎮上租了一間房子開了間名叫“常香”的油坊,每榨一斤油收5角錢加工費,一年下來,能收入四五萬元。
在轟鳴作業的油坊里,擺放著一桶桶印著“常香油坊”商標的食用油,徐徐流出的核桃油濃香四溢,衛磊磊講述著這幾年的脫貧經歷,臉上不時綻放出幸福的笑容。
“現在村里水、電、路等問題都解決了,有了好政策,發展產業也有群眾基礎了,下一步就要把產業鏈再做長些,把資源優勢充分轉化。”郭輝打算,村里有了資金,也搞個加工廠,進行中藥材加工,提高村民收入附加值,充實集體經濟。
▲資料圖片:白石崖村村民生態養蜂
打通美麗未來
黨的政策落實好,人民群眾忘不了。路邊裝滿木籬笆,健身器材排成行。
美麗村莊真好看,還有一個大廣場。花草樹木都栽滿,天生印石站一旁。
這是潘河鄉花馬村寶岔居民組脫貧戶閻保柱所寫一首長詩的片段。閻保柱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小山村的大變化,以一首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幸福感。
道路通了,山村與山外的世界連成了一體,發展的路子更加通暢,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從三門峽市委到各鄉鎮都在謀劃下一步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山村規劃更加亮麗的未來,把脫貧攻堅的成果順利地轉化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在5個擁有綠水青山的山村里建設深睡眠小村和文化旅游特色小村,吸引更多人休養旅游,使小山村發展擁有持續的動力。
今年,花馬村進行了村容村貌綜合整治。“村里變美了,不僅僅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也為未來依靠綠色資源發展康養旅游打下了基礎。”員安良說,畢竟村里要大發展,還是需要城鎮居民消費來帶動。
在白石崖村,原先村里到處都是烤煙房、牛棚,去年集中建設了600頭規模的牛舍,清理了雜物,解決了人畜混居問題。整潔美麗的山村景象越發美麗,吸引了迪信通企業來投資打造深睡眠小鎮,建設鄉村旅游設施,目前項目規劃設計正在論證中。
一條古代太原通往洛陽的陽壺古道途經南洼村,古道上鋪砌的片石、卵石訴說著歷史滄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當地保護古道,保留石頭老屋,保存磨盤水槽等老物件,并在建成的小游園集中擺放展示。“村里要留下記憶,為未來的文旅發展留下基礎。”南洼村駐村第一書記代健說。
西山底村北臨黃河,南接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景區。千百年來,這個村因村邊的黛眉廟和廟里古柏樹名揚黃河兩岸。清嘉慶《澠池縣志》載:“黛眉圣母廟:黛眉山麓,又名山底廟。內有古柏,大可六抱,垂蔭一廟。”古柏樹傳說是黛眉娘娘親手植下的,樹齡在3600歲以上。
“這邊小樓承包給黛眉山景區作農家樂,一年收入兩萬多元,每年夏天,都有游客開車到我們村子里住,還買走村民的蜂蜜、香油和小雜糧。”南村鄉黨委委員張華國對著一處已開發的院子介紹道。
村里還有許多石砌的院落空著,鄉黨委書記何蔚打算再整修出幾個院落,搞特色民宿,吸引游客,當問到可否掛牌“藝術家部落”,何蔚很興奮,連連說想到一起了,“站在村子里俯看黃河東流,仰觀黛眉云天,真很適合靜思創作。”
記者走訪的這5個山村,都具有特別安靜恬淡的氣質,處之偏遠,遠離喧囂,是都市人向往的桃花源。炊煙裊裊、牛鈴叮當的白石崖村早已是三門峽、洛陽驢友鐘情的目的地;西山底村那靜若處子的古樸與安靜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以自然生態和古樸文化來營造深呼吸、安睡眠的家園,在這5個山村正漸次展開,山村美好的未來就在村邊的長流清溪里、山頂安閑的白云上,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