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是我們以豫西窯洞為原型,通過剪紙和雕刻創作的‘河洛神韻’,展現出我們黃河流域文化的特點。”來自鄭州市二七區興華街第二小學的小講解員正在向前來觀摩的嘉賓們介紹。
12月16日,第四屆鄭州市中小學美術學科校本課程研究成果展示觀摩活動在鄭州市二七區綠地愛華學校舉行,來自鄭州市各縣市區的55所中小學、600多位教師在此公話美育。
在這場兩年一次的全鄭州市美術教育“盛典”中,鄭州市二七區興華街第二小學“年年有‘魚’”美術校本課程作為二七區“美耕美田、牛模牛樣”八所參展學校之一參加了此次展示。
【傳承傳統,看黃土和花布在這群孩子手中的“變形記”】
“年年有‘魚’美術校本課程基于學校‘愛+’校本課程體系中‘愛之界’藝術實踐類課程,引領學生深入探尋與認識中國傳統魚紋的藝術特點,借助多種媒材感受體驗‘魚’藝制作,傳承和促進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的發展。”該校校本課程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課程以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創意實踐的培養目標,開設了“從遠古走來”“吉語祈愿”“河洛神韻”三門子課程。
興華街第二小學此次參展的作品出自該校五年級學生。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的魚型作品,表現出孩子們天真、稚拙的童趣。
一?黃河澄泥,在興華街第二小學的學生手中就變成了古樸的魚紋陶盆、陶罐,創作出極富寓意的“娃娃抱魚”藝術形象;幾尺花布,經過孩子們巧妙的裁剪和填充,變成一條條活靈活現的小魚。除此之外,生活中常用的包裝紙箱經過學生的設計和填涂,做成了充滿童趣的燈籠;雅致的剪紙、潤染的彩泥,在孩子們一雙雙巧手下變成了靈動的窯洞窗戶……展區內華麗炫目的色彩和充滿民俗味道的作品,將興華街第二小學學子對黃河魚文化的理解詮釋得淋漓盡致。
【從民俗入手,以實際行動詮釋“美好教育”真諦】
而眼前這些豐富的作品,僅僅是用2個多月的時間,通過學校每周的社團課程,在付瑞娥、劉露、劉晉華三位美術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帶領學生動手制作,最終將作品得以呈現。
展示期間,河南省美術教研員馬飲川、鄭州市美術教研員田金良、鄭州市二七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巖梅等嘉賓來到興華街第二小學“年年有‘魚’”展區參觀指導,靈動的作品、精美的手作和學生熱情的講解贏得在場嘉賓的高度贊揚。參會老師也被孩子們富有童趣的作品吸引,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對展區贊嘆不絕。
“這次成果展示,是興華二小學子對‘愛無界,夢出彩’校訓的最好詮釋。興華街第二小學將繼續在二七區‘美好教育’的引領下,根植‘愛的教育’,讓學生通過指尖藝術弘揚民俗文化,培育二七區出彩少年,譜寫學校美育華美新篇章。”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