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3點,是鄭州市青少年宮第五期古琴社團匯報結課的日子。
家住洛陽的學員李超英則是早晨8:30出門,乘坐公交再換乘火車歷時三個半小時來到鄭州市青少年宮,對著大山和黃河練習的她要為老師匯報一首自學曲子《鳳求凰》。
文與武相融相通,此生能得太極與古琴足矣
12月17日晚,太極拳申遺成功,學員吳敏芳是最開心的一位,在她看來古琴和太極是文與武的相融、相通。
吳敏芳通過鄭州市青少年宮微信公眾號《來玩兒吧》第四期古琴公益課報名跟著學古琴,在第五期的匯報結業課上,她彈奏了一曲《陽關三疊》。
“平時喜歡練太極拳,太極拳用的大多數都是古琴音樂,自己也想去了解下古琴文化,之前一直想學習古琴沒有機會。”吳敏芳說。
在吳敏芳看來,太極和古琴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意境相似,古琴和太極都傳承者中國的傳統文化。
“文武相得益彰,相融相通,此生能得這兩項足矣,太極和古琴也會伴隨我的終生。”吳敏芳說。
鄭州市第八十一中學的關牧萱平時也練習著其他樂器,從電視上認識落霞式彩鳳七弦琴以后,他就對古琴產生了濃厚興趣。
彈古琴就是與古人進行交流。
“比如《陽關三疊》這首詩詞,就讓我想起來小學課本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送別友人的悲傷不舍,每彈奏一次我都能感覺自己在和王維對話,王維送別友人不僅是不舍和傷心,還有對友人的期待和祝福,我從彈古琴的過程中學習和感受到了書本以外的很多東西幫助自己的學習。”關牧萱說。
即將登臺的劉嘉悅則是有點緊張,拿著曲譜的手已出汗。在爸爸的鼓勵下,她深深地吸了幾口氣,登臺彈奏《陽關三疊》。
“國家寶藏里我看到了一把古琴它的故事居然改變了歷史,我想了解古琴,這期學了《陽關三疊》和《秋風辭》,在這里我要給老師們深深地鞠一躬。”來自管城區創新街小學紫荊校區四年級的劉嘉悅說。
租琴對著大山和黃河彈奏,總會有人去講古琴文化發揚光大
什么是喜好?
響應國家號召的李超英,從洛陽家到小浪底上游去綠化大山,一條進出大山的單條山路,成了李超英最喜歡的路,每到周末就迫不及待地趕回洛陽,再坐車來鄭州學古琴。
來回七個小時的車程對李超英來說是最享受也是最期待的。
上班之余,李超英抱著租來的古琴對著大山和黃河練習。
師父領進門,剩下的就是自己要刻苦訓練。
“遇到看不懂指法就網上向王匯川老師請教,王老師還教我們唱譜。”
在選匯報曲目時,李超英特意選了一首自己學的《鳳求凰》,這也是她最愛的一首曲。
“從單位到鄭州需要5小時的車時,從家里到鄭州需要三個半小時,但只要是有時間,周日下午必定來這里學琴。”李超英說。
在李超英看來,青少年宮的公益課程改變了自己。
“王老師影響了我,我又把古琴文化散播出去,也許我這輩子都不會從事古琴工作,但我希望能從我這里傳出去,其他人聽到以后喜歡、感興趣,這個意義很無價。”李超英說。
40節免費課,用自己的雙手去打開另外一扇窗
據了解,自從2019年7月份開始,鄭州市青少年宮開展古琴公益課,每期為3個月時間一共40節公益課,著名青年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斫琴家、鄭州市青少年宮公益課指導老師王匯川帶領大家學習古琴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指法。
作為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匯川在學員們匯報時很是忐忑。
“很多同學今天為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們的真容,大家的另一扇窗是被自己一雙神奇的手給打開,而且越來越好。第五期公益課的結業對大家來說是新的開始,不是結束。”王匯川說。
“第六期免費公益課將在12月27日開始,每周日下午三點到五點為上課時間,想學習對古琴感興趣的青少年都可以來觀摩和學習,關注青少年宮官方微信公眾號《來往兒吧》,10周歲以上的青少年古琴愛好者可線上報名。”鄭州市青少年宮社會活動科科長李福說。(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