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亭,顧名思義是賣報紙、書籍、刊物的小型活動房屋。而現在說起報刊亭,卻越來越多的與小超市、熟食鋪聯系在一起,讓人大跌眼鏡。實際上,報刊亭“改頭換面”經營其他項目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究其原因,無非是生意慘淡,而被迫“不務正業”。
筆者對此倍感遺憾,畢竟比起網絡傳播的信息,將內容印在紙上是一件很莊重的事兒。筆者自己平時經常瀏覽手機,但對有深度的新聞更傾向于買報刊來看,只有閱讀紙質文章才能讓自己更好地思考、只有將報紙或書籍捧在手中才算是真正的“閱讀”。
報刊亭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傳播的窗口,長時間來承載著銷售報刊和提供便民服務的雙重重任。但2010年隨著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強勢發展,生意便遇到了分水嶺。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市民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致使報刊亭陷入窘境,思變求通的攤主便轉念經營起了五花八門的“副業”。顯然,傳統的報刊亭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要想讓報刊亭長久保存下來,而又不失“符號”,政府必須在不改變其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幫助報刊亭轉型升級。
報刊亭以前主要就是賣報紙、雜志,可是現在很少人看報紙,手機上網普及了,報刊亭今后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多元化經營。比如:有的報刊亭會有打印機,有的大學還免費給學生使用報刊亭,作為學生創業、勤工儉學的依托。說到底是從原來的單一經營報刊,轉型為多元化經營,不單單是賣報紙、雜志,還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
報刊亭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不僅承載著人們對往日讀書、看報時光的追憶,也肩負著便民的責任,更是城市人文生活的縮影,于情于理,我們都應該加以保護不讓它消失。而針對報刊亭目前存在的難題,有關單位必須仔細研究、協商,在不改變主要功能的前提下,適當調節其功能,讓正在消失的報刊亭“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