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訪賢/文 通訊員 鄭軒 栗璋鵬/圖
你記憶中的蘭考車站,是什么樣子?
電影《焦裕祿》中,風雪夜,災民拖家帶口擠火車,端著討飯碗四處流浪。
而如今,蘭考早已脫貧摘帽,一城雙站,火車通達四方,蘭考站見證著中國鐵路的百年發展和蘭考人民生存狀況的巨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旅客的出行需求更加多樣化,蘭考站也與時俱進 改變了模樣。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春運中,蘭考站將以全新的形象迎接八方來客。

(蘭考站“百年老站”換新顏)
【百年老站換新顏】
站舍白頂紅墻,外觀主要運用紅磚、水泥灰、米白等低飽和度色彩,配以傳統紋飾、紅色五角星、紅旗等元素,年代感十足,宛如一座“紅色驛站”。
現在坐普速列車去蘭考,出了站,走到站前廣場仰視站房,人們會難以相信,這是一座始建于1915年的百年老站。
站房改造的靈感正源自電影《焦裕祿》中那幕“車站風雪夜”。同一座車站,不同的是以前人們外出逃荒尋找生路,如今大家從容出行、奔向小康生活。

(蘭考站歷史圖片)

(蘭考站歷史圖片)
2018年起,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地方政府對蘭考站進行全面的改造擴建,新換鋪設一站臺瀝青混凝土站臺面積6600平方米,新換鋪設二站臺混凝土站臺面積4400平方米;拆除二站臺老舊風雨棚100米重建,兩邊各增加50米,建成總長為200米的輕鋼結構風雨棚;對620平方米的旅客地道和1503平方米的站臺圍墻進行翻新。
“以前站臺地面有破損,拉著行李箱都得很小心。現在路面非常平整,好走多了!”站臺、站房、站前廣場全部“換了新顏”,得到旅客一致稱贊。

(如今的蘭考站面目一新)
【基礎服務設施持續升級】
普速站進入電子客票時代后,蘭考站實行安檢前移,增設自助檢驗設備、進站檢票閘機,優化旅客進站流線。
改造后的蘭考站,站房向站前廣場方向外擴10余米,車站面積增加到1700平方米,候車廳面積擴大一倍,高峰時能容納1000余人候車。站內標識得到全面優化升級,各類導向標識清晰醒目。
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這個縣城級車站新增標準式服務臺,增設自助式“旅客查詢系統”,車站公告、出行常識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服務臺正上方增設一塊電子大屏,讓旅客過安檢后直接能準確獲取候車信息。
蘭考站副站長劉英杰介紹,安檢前移消除了服務臺的視線盲區,旅客一過安檢,客運人員能及時注意到重點旅客,聯控各崗位重點關注。
“一方面有智能設備提供‘無打擾’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也隨時關注需要人工幫助的旅客,實現客運服務的差異化、精細化。”劉英杰說。

(如今的蘭考站)
【從“務工專列”到“經濟支柱”】
蘭考穩步脫貧的過程伴隨著鐵路發展的足跡。
1962年,焦裕祿來蘭考的第一天,在蘭考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眾,難過得落淚。上世紀90年代,老百姓坐上火車離開蘭考,南下進廠,西上摘棉。那時,鄭州局集團公司年年開行棉農專列,幫助蘭考人民增收。
今年74歲高齡的卜剛1997年至2008年在蘭考站任副站長。“那時,當地政府組織群眾赴新疆摘棉,蘭考站每年運輸棉農近2萬人。如今,政府不再組織群眾外出務工,相反鼓勵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卜剛說。

(升級改造的蘭考站)
2016年,鄭徐高鐵開通,蘭考南站投入使用,蘭考步入“一城雙站”時代。便利的交通給蘭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個個產業集聚區、特色產業園建起來,小微企業遍地開花,多家上市公司落戶這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穩定增收,拔下窮根。
“以前大家都不愿讓孩子們留在這個貧窮的地方,現在交通方便了,年輕人自愿回來工作生活。”劉英杰坦言,務工專列在蘭考站已經漸成歷史,旅客大多坐火車外出求學、學習經驗、招商引資,最后還是要回到蘭考發展。
在蘭考站站前廣場西側,一個展現焦裕祿精神的文化、旅游、研學街區正在建設中。嶄新的蘭考站,不僅見證著這個“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地方更新更大的發展,也在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編輯 呂瑞天)
你記憶中的蘭考車站,是什么樣子?
電影《焦裕祿》中,風雪夜,災民拖家帶口擠火車,端著討飯碗四處流浪。
而如今,蘭考早已脫貧摘帽,一城雙站,火車通達四方,蘭考站見證著中國鐵路的百年發展和蘭考人民生存狀況的巨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旅客的出行需求更加多樣化,蘭考站也與時俱進 改變了模樣。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春運中,蘭考站將以全新的形象迎接八方來客。

(蘭考站“百年老站”換新顏)
【百年老站換新顏】
站舍白頂紅墻,外觀主要運用紅磚、水泥灰、米白等低飽和度色彩,配以傳統紋飾、紅色五角星、紅旗等元素,年代感十足,宛如一座“紅色驛站”。
現在坐普速列車去蘭考,出了站,走到站前廣場仰視站房,人們會難以相信,這是一座始建于1915年的百年老站。
站房改造的靈感正源自電影《焦裕祿》中那幕“車站風雪夜”。同一座車站,不同的是以前人們外出逃荒尋找生路,如今大家從容出行、奔向小康生活。

(蘭考站歷史圖片)

(蘭考站歷史圖片)
2018年起,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地方政府對蘭考站進行全面的改造擴建,新換鋪設一站臺瀝青混凝土站臺面積6600平方米,新換鋪設二站臺混凝土站臺面積4400平方米;拆除二站臺老舊風雨棚100米重建,兩邊各增加50米,建成總長為200米的輕鋼結構風雨棚;對620平方米的旅客地道和1503平方米的站臺圍墻進行翻新。
“以前站臺地面有破損,拉著行李箱都得很小心。現在路面非常平整,好走多了!”站臺、站房、站前廣場全部“換了新顏”,得到旅客一致稱贊。

(如今的蘭考站面目一新)
【基礎服務設施持續升級】
普速站進入電子客票時代后,蘭考站實行安檢前移,增設自助檢驗設備、進站檢票閘機,優化旅客進站流線。
改造后的蘭考站,站房向站前廣場方向外擴10余米,車站面積增加到1700平方米,候車廳面積擴大一倍,高峰時能容納1000余人候車。站內標識得到全面優化升級,各類導向標識清晰醒目。
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這個縣城級車站新增標準式服務臺,增設自助式“旅客查詢系統”,車站公告、出行常識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服務臺正上方增設一塊電子大屏,讓旅客過安檢后直接能準確獲取候車信息。
蘭考站副站長劉英杰介紹,安檢前移消除了服務臺的視線盲區,旅客一過安檢,客運人員能及時注意到重點旅客,聯控各崗位重點關注。
“一方面有智能設備提供‘無打擾’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也隨時關注需要人工幫助的旅客,實現客運服務的差異化、精細化。”劉英杰說。

(如今的蘭考站)
【從“務工專列”到“經濟支柱”】
蘭考穩步脫貧的過程伴隨著鐵路發展的足跡。
1962年,焦裕祿來蘭考的第一天,在蘭考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眾,難過得落淚。上世紀90年代,老百姓坐上火車離開蘭考,南下進廠,西上摘棉。那時,鄭州局集團公司年年開行棉農專列,幫助蘭考人民增收。
今年74歲高齡的卜剛1997年至2008年在蘭考站任副站長。“那時,當地政府組織群眾赴新疆摘棉,蘭考站每年運輸棉農近2萬人。如今,政府不再組織群眾外出務工,相反鼓勵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卜剛說。

(升級改造的蘭考站)
2016年,鄭徐高鐵開通,蘭考南站投入使用,蘭考步入“一城雙站”時代。便利的交通給蘭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個個產業集聚區、特色產業園建起來,小微企業遍地開花,多家上市公司落戶這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穩定增收,拔下窮根。
“以前大家都不愿讓孩子們留在這個貧窮的地方,現在交通方便了,年輕人自愿回來工作生活。”劉英杰坦言,務工專列在蘭考站已經漸成歷史,旅客大多坐火車外出求學、學習經驗、招商引資,最后還是要回到蘭考發展。
在蘭考站站前廣場西側,一個展現焦裕祿精神的文化、旅游、研學街區正在建設中。嶄新的蘭考站,不僅見證著這個“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地方更新更大的發展,也在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編輯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