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鄭州的寒風刮了起來,此刻的氣溫達到0℃以下,然而鄭州公交集團第四運營公司的充電員王洪健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依序移車充電、巡查......準確記錄充電樁情況、仔細核對充電信息記錄表,了解每輛車的充電時長。
天氣冷,但工作起來心和身體都熱乎了
帽子、手套、工作服就是王洪健冬天工作的裝備。“凌晨三四點是最冷的時候,即便是前幾天-12℃的極寒天氣,也沒換過裝備,因為工作忙碌,干起活來不管多冷都沒感覺”。
到凌晨4點以后,就會緩和一點,這個時候,他會加上一件棉大衣,進行下一步的調車和巡視。
臨晨5點左右,車長來和各線路的首班車長交接一下情況,他才可以小調整一下,做一下充電數據的匯總。
15000步,朋友圈的凌晨步行冠軍
充電場區很大,走一圈下來總會渾身冒汗,一晚上充電至少要走1.5萬步。只要上班的時候,他的朋友圈步數排行總是第一名。極寒天氣,他也沒有增加過衣服。“雖然天氣寒冷,但我的心是熱乎的。只有晚上把每一輛車都充好電,市民就可以不用在寒風中久等。”
在成為公交車充電員之前,王洪健是一名公交車長,他太清楚車長的辛苦了。“雖然工作很辛苦,每天要熬夜,可工作總要有人干,既然選擇了,就要把它干好!”
每一個安靜的深夜,都是他最忙碌的時候,挪車、插槍、充電、拔槍、巡檢......直到次日凌晨6點,10個小時不間斷的工作,保證了第二天公交車的正常運營。
保證公交車充滿電,需要耗費很多心思
鄭州公交集團第四運營公司經開第八大街充電站,目前擁有需要充電的新能源車輛100余臺,要充好電,就需要他根據每條公交線路不同的里程數、耗電量以及每臺公交車的班次計劃,詳細記錄每輛公交車的剩余電量、每種車型的充電時長,合理安排充電順序。
除此之外,由于場區空間有限,如果車停放位置不對,可能會導致出車困難。開始的時候,王洪健會早早來到充電區,用筆在紙上記錄每條線路的早點車,然后按發車點計劃充電,并把首班車提到好出的停車位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記住了所有的車號,細心地把每條線路的早點車固定停放在好出的區域里。如今,由于停車位置不對導致的開出來困難的現象幾乎見不到了。“工作忙碌而踏實,我覺得也挺有成就感的”。
極端天氣對于王洪健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夏天天氣炎熱,充電樁很容易發生自我保護式的‘跳槍’情況,那個時候,他會每隔半小時巡視一次,“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到了嚴寒天氣,公交車充電速度減慢,而使用的時候釋放電又會加快,這就導致電動車充電時間變長。他就一趟趟來回走,觀察公交車的充電量,保證第二天出車早的車輛先充電,充滿后及時給后邊的車輛充電,最終保障給所有車輛都充好電。
每到節假日,都是公交人最忙碌的時刻
這個時候,王洪健他總是主動放棄假期休息,堅守在崗位上。至今為止,1000個夜晚,工作期間步行將近5000公里,這是王洪健近三年多工作的印證,但不是終點。
公交車在鄭州的大街小巷有序的運營,而幕后,有很多和王洪健一樣的充電員們在每一個夜晚為公交車提供源源動力,他們的辛苦付出,為每一輛公交車提供強而有力的后勤保障,為廣大市民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