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建黨百年,河南這片熱土旌旗漫卷,戰旗如畫,留下一處處深深的革命足跡,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河南日報特約請一些革命博物館和紅色教育基地的負責人,推薦他們心目中最有意義、最有故事的紅色寶藏,深情回顧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壯闊歷程,激勵全省人民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在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青莎
孟春之月,新縣城南,小潢河水靜靜流淌,英雄山上的紅旗雕塑在玉蘭花的映襯下格外鮮艷。記者走進位于這里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探尋這片熱土上留下的紅色寶藏。
在博物館里,一塊懷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表殼被歲月浸染成黃褐色,黑色的鋼制表盤上已不見指針,只留下斑駁的刮痕,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硝煙彌漫的艱苦歲月……

“這塊懷表是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烈士使用過的,它見證了紅二十五軍重建后的第一次大捷,當地軍民叫它‘勝利的表’。”副館長戴璐璐向記者說起了懷表背后的故事。
1933年3月5日晚,吳煥先在郭家河戰斗戰前動員大會上,將隨身攜帶的懷表交給戰斗聯絡員陸漢清,約定以此表計時,第二天拂曉向敵軍發起進攻。1933年3月6日,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敵軍被全部殲滅。
1935年8月21日,吳煥先在四坡戰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為了將這塊“勝利的表”保存下來,陸漢清將懷表托付給親屬。不久,陸漢清犧牲,這塊表又帶著烈士的囑托幾經傳遞,直到2000年收藏進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走進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吳煥先破家為革命的故事仍廣為流傳。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和長征入陜過程中功勛卓著,被成為紅二十五軍“軍魂”。在吳煥先故居前,當地干部告訴記者,1926年,就在這片空地上,出身地主家庭的吳煥先一把火燒掉了自家的田契、地契,破釜沉舟走上革命道路。
一人投身革命,卻是滿門忠烈。吳煥先父兄六口被反動武裝殘忍殺害,他的妻子送軍糧返回途中餓死荒野。“當時正青黃不接,伯母把討來的‘百家糧’送到部隊,自己一口沒舍得吃。死的時候,伯母懷著四個月的身孕……”吳煥先的侄子吳世友向記者說起這段歷史,潸然淚下。
在村外松柏掩映的山坡上,一面雕塑墻再現了吳煥先當年帶領成立新縣第一個秘密黨小組的情景。“當時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只有吳煥先一個人見過黨旗,他們按照心目中黨旗的樣子,在地上畫了一面黨旗,對著它宣誓。你看他們的目光都是朝著地上一個方向看。”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黨支部書記吳世德指著雕塑說。
沒有黨旗的宣誓,卻刻下深深的信仰。一塊“勝利的表”,穿越革命戰爭的槍與火,見證了我黨艱苦卓絕的偉大歷程,雖然時間在這塊表上已經定格,但是先輩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指引著我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編輯 呂瑞天)
建黨百年,河南這片熱土旌旗漫卷,戰旗如畫,留下一處處深深的革命足跡,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河南日報特約請一些革命博物館和紅色教育基地的負責人,推薦他們心目中最有意義、最有故事的紅色寶藏,深情回顧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壯闊歷程,激勵全省人民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在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青莎
孟春之月,新縣城南,小潢河水靜靜流淌,英雄山上的紅旗雕塑在玉蘭花的映襯下格外鮮艷。記者走進位于這里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探尋這片熱土上留下的紅色寶藏。
在博物館里,一塊懷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表殼被歲月浸染成黃褐色,黑色的鋼制表盤上已不見指針,只留下斑駁的刮痕,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硝煙彌漫的艱苦歲月……

“這塊懷表是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烈士使用過的,它見證了紅二十五軍重建后的第一次大捷,當地軍民叫它‘勝利的表’。”副館長戴璐璐向記者說起了懷表背后的故事。
1933年3月5日晚,吳煥先在郭家河戰斗戰前動員大會上,將隨身攜帶的懷表交給戰斗聯絡員陸漢清,約定以此表計時,第二天拂曉向敵軍發起進攻。1933年3月6日,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敵軍被全部殲滅。
1935年8月21日,吳煥先在四坡戰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為了將這塊“勝利的表”保存下來,陸漢清將懷表托付給親屬。不久,陸漢清犧牲,這塊表又帶著烈士的囑托幾經傳遞,直到2000年收藏進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走進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吳煥先破家為革命的故事仍廣為流傳。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和長征入陜過程中功勛卓著,被成為紅二十五軍“軍魂”。在吳煥先故居前,當地干部告訴記者,1926年,就在這片空地上,出身地主家庭的吳煥先一把火燒掉了自家的田契、地契,破釜沉舟走上革命道路。
一人投身革命,卻是滿門忠烈。吳煥先父兄六口被反動武裝殘忍殺害,他的妻子送軍糧返回途中餓死荒野。“當時正青黃不接,伯母把討來的‘百家糧’送到部隊,自己一口沒舍得吃。死的時候,伯母懷著四個月的身孕……”吳煥先的侄子吳世友向記者說起這段歷史,潸然淚下。
在村外松柏掩映的山坡上,一面雕塑墻再現了吳煥先當年帶領成立新縣第一個秘密黨小組的情景。“當時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只有吳煥先一個人見過黨旗,他們按照心目中黨旗的樣子,在地上畫了一面黨旗,對著它宣誓。你看他們的目光都是朝著地上一個方向看。”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黨支部書記吳世德指著雕塑說。
沒有黨旗的宣誓,卻刻下深深的信仰。一塊“勝利的表”,穿越革命戰爭的槍與火,見證了我黨艱苦卓絕的偉大歷程,雖然時間在這塊表上已經定格,但是先輩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指引著我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編輯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