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大別山深處的紅馬甲”在央視新春走基層欄目播出后,信陽新縣箭廠河鄉戴畈村孝心護理員迅速走紅。
3月1日,2021年信陽市政府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信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李征說,服務于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戴畈模式”,將在全市推廣。
組建孝心護理隊伍,破解留守老人照料難
戴畈村總人口1138人,平時長期在家的人數不足400人。其中,60周歲以上的老人近200名,剩下的大部分是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留守婦女中,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長,出于照顧老人和子女的需要,選擇了留守。
以村民方明菊為例,她結婚后辦完出國務工簽證,兩個孩子鬧著不讓走,加上家里有4位老人要照顧,最終她選擇了留守農村。而在務工機會有限的農村,留守婦女在照顧家庭之余,基本上都成了閑置勞動力。
2017年,信陽市民政局對口幫扶戴畈村。市民政局和駐村第一書記注意到留守婦女就業困難、留守老人生活困難的現實問題后,動員村兩委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級老年人協會,讓留守婦女服務留守老人。
為更好地開展服務工作,村兩委公開選拔了8名留守婦女,組建了一支孝心護理員服務隊伍,方明菊也成為其中一員。
穿上紅馬甲的那天起,這些留守婦女變身成為了孝心護理員,專門負責照顧村里生活困難的老人。村兩委的這項舉措,不僅為留守婦女創造了工作機會,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也解決了老人的照料問題。
8姐妹風雨無阻,照料32位留守老人
這項工作開展前,戴畈村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有的老人難在精神孤獨上,子女常年在外,老人身邊空無一人,晚年生活非常凄涼。有的老人則難在行動不便上,像洗衣服、洗頭、剪指甲等一些小事都辦不到。還有的老人難在突發緊急狀況時身邊無人知曉,很容易釀成意外事件……
“紅馬甲”的出現,就是用最方便、就近、靈活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在戴畈村,孝心護理員會根據老人的需求差異,從細微之處來解決老人日常生活面臨的困難,從而使得老人“難事有人幫,急事有人問,小事有人管”。
去年6月份,方明菊的服務對象張祖秀老人,凌晨時分突發心臟病,當時5個子女遠在他鄉,老人第一時間打電話向她求助。接到電話后,方明菊想辦法進入到老人家中,查看她的身體情況,并呼叫救護車,幫忙聯系子女……一直忙碌至清晨6點鐘,守護到老人醒來為止。
“老人和她的子女十分感激我們,到處宣傳我們紅馬甲。”方明菊說,通過這件事,她們明白了養老服務工作者所擔負的責任,也意識到守護老人平安健康的重要意義。
養老服務工作開展3年來,戴畈村8姐妹堅持定時定期入戶探訪,風雨無阻地為全村32位高齡老人、殘疾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將農村留守老人探訪制度落到實處,為革命老區生活困難的老人送去黨的溫暖。
“戴畈模式”引社會關注,將在全市推廣
“老人的需求并沒有那么高,很多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無非是要對他們走心、讓他們開心。”方明菊深有感觸地說。
基于此,到老人家服務時,孝心護理員最重要的工作是陪老人聊天,有時候還會陪他們唱幾首民間小調。每當有老人過生日,孝心護理員就會為他們送去生日蛋糕,老人們都會格外高興。
85歲高齡的吳秀先老人只有一個女兒,多年前出嫁了。吳秀先奶奶不愿意跟隨女兒,就成了一位獨居老人。自從享受到居家養老服務以來,孝心護理員定期到吳奶奶家里幫她打掃衛生、洗衣服、劈柴、做飯……每次看到她們,老奶奶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十分滿足。
據了解,孝心護理員8姐妹先后有6人獲得“孝親敬老之星”“箭廠河鄉好人”“新縣好人”“信陽好兒女”等榮譽。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焦點訪談》連續報道了“戴畈模式”的成功經驗,多次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截至目前,戴畈村先后榮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基層社區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戴畈村老年協會榮獲“全國敬老文明號”。在剛剛結束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新縣箭廠河鄉黨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小組織解決大問題,小資金撬動大民生,小切口帶來大變化。”信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李征說,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戴畈模式”的推廣,將其列入常委會工作要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市委書記喬新江、市長尚朝陽多次對“戴畈模式”作出明確指示,要求總結經驗、擴大成果、在全市進行推廣。(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