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團隊在特聘教授胡濤教授帶領下,在心內科趙育潔主任、牛思泉主任的配合下,順利為兩位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CTO)患者行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ELCA),成功開通閉塞病變血管。
55歲的王阿姨,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多年,曾植入支架兩枚,此次再次出現胸悶、氣短的癥狀,入院后行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右冠支架內閉塞,并有逆向側支形成,考慮CTO。58歲的張叔叔同樣是CTO患者,他七年前在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于前降支植入支架兩枚,這次入院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支架內閉塞。
胡濤教授、趙育潔主任及其團隊,在反復研究兩位患者的病史以及病變特點后,決定采用在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指導下,行ELCA及冠狀動脈藥物涂層球囊(DCB)介入治療。術中在CTO導絲順利通過病變后,采用激光導管對目標血管行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后以OCT檢查證實:兩個患者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ISR)的原因主要是內膜增生,是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的良好適應癥。最終病變經過預處理后以DCB行介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ELCA)
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前會師造影(左側為王患者 右側為張患者)
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中(左側為王患者 右側為張患者)
經皮冠脈球囊(預擴球囊)擴張術(左側為王患者 右側為張患者)
經皮冠脈藥物球囊擴張術(DCB)(左側為王患者 右側為張患者)
介入治療術后造影(左側為王患者 右側為張患者)
據趙育潔介紹,對于冠心病人群,前期接受過冠脈支架、冠脈搭橋術治療的患者群體越來越大,而后期橋血管狹窄、冠脈支架狹窄的患者越來越多。如今,隨著冠狀動脈內超聲(IVUS)、血流儲備分數(FFR)測定、OCT等精確冠脈腔內檢查的應用,冠脈治療已然邁入精準治療時代,而對于橋血管病變、冠脈支架內再狹窄治療前的預處理也可以更為精準。充分的預處理是一切冠脈介入治療的關鍵,不同的預處理手段(旋磨、切割、準分子激光消蝕等)是開展高精尖高難度高風險手術的關鍵。正如上述兩例患者,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為此類患者的冠脈內再治療提供了良好的前期處理準備工作,最終手術順利完成。
新一代的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為308nm短波長的紫外冷激光,因消融深度較淺,釋放能量更小,減少了不必要的組織損傷,保證了其治療的安全性。利用激光的空泡壓沖擊波效應,可以將支架后方的鈣化斑塊擊碎,并且由于激光能量不被金屬吸收,因此不會影響支架的形態。在冠脈上主要應用于:球囊無法通過或無法擴張的病變,支架內再狹窄,中度鈣化病變,開口病變,血栓性病變,橋血管病變等。特別是對于ISR病變,最新研究表明,ELCA聯合DCB治療與單純DCB治療相比,可取得更大的即時管腔面積,遠期ISR發生率更低。
專家門診信息
門診專家 |
門診時間 |
門診診室 |
聯系電話 |
趙育潔 |
周一全天 |
內科診室6 |
18703677288 |
牛思泉 |
周五上午 |
內科診室6 |
18203977272 |
胥 良 |
周五下午 |
內科診室6 |
18203613535 |
來源: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責編:吳兵
審核:白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