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責任心強、充滿愛心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配備到孩子們所在班級,采用“個學”輔導的形式進行“一對一”的學習。
這是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第二小學利用八年的時間探索出來的融合教育模式。
4月14日,鄭州市二七區教育局舉行“美好學校”建設系列活動——融合教育現場會。
“都好”課程,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的八年探索
如何融?大學路第二小學利用八年時間,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
2013年,大學路第二小學被二七區教育局選定為首個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試點校。
學校建立實施個別化教學、特殊需要的資源教室,開始著手對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進行實踐研究。
2014年8月至今,學校共接收13名自閉癥兒童,分布在一至六年級共13個教學班。
大學路第二小學校長劉瑞華介紹,學校開展了以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為主要形式、以“都好”課程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實踐探索。孩子們在學習基礎課程的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降低學習目標或選學。
“學校將責任心強、充滿愛心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配備到孩子們所在班級;同時,學校專業團隊與專家配合,對有自閉癥表現的兒童進行專業評估,為自閉癥兒童制定與選取最適合他們學習的課程,并為他們以后的發展方向提供專業指導。”劉瑞華說。
學校還為他們每人量身定制輔助課程,孩子們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利用選修課程的空檔時間,到資源教室或任課老師辦公室,采用“個學”輔導的形式進行“一對一”的學習。
在劉瑞華看來,“都好”課程的學習使隨班就讀的13名自閉癥兒童均得到發展,學校也形成“互賞、共樂”的“賞樂”文化,教師的專業研究能力和實踐意識也得到了提升。
融合教育,讓每個生命精彩綻放
目前,二七區共有304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在校接受義務教育,其中輔讀學校145人,49所普通學校接收隨班就讀學生159人,另有送教上門學生19人,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96.3%。
2018年初,二七區在普通學校組建教育發展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以輔讀學校為牽頭單位,大學路二小等8所普通中小學、幼兒園為成員單位的“向陽花”教育發展共同體,在特殊學校、普通學校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二七區中小學、幼兒園無差異接收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共識初步達成,
二七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徐文虹介紹,以資源中心為引領、輔讀學校為骨干、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為補充,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階段互相銜接的特殊教育體系已現雛形,轄區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需求基本能夠得到滿足。
現場,二七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六一幼兒園、京廣路小學、大學路第二小學分別就隨班就讀工作和送教上門工作進行經驗介紹。資源中心主任張虹從五個方面,總結近幾年來,如何精準定位,引領區域資源中心發展建設的實踐和思考。
二七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南中洋提到,二七區將特殊教育納入“溫暖二七”保障范疇,營造平等、尊重、包容、融合的校園育人環境,切實保障特殊兒童少年的平等受教育權利。
河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鄭建樓希望學校努力提高隨班就讀質量,不斷開拓融合教育發展新境界,創新融合教育發展新局面,攀登融合教育發展新高度。(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