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前,高大的銅像巍然屹立。 宋福星 攝

“作官即不許發財”的銘文。 宋福星 攝
河南日報記者 李昊
眼前的這只瓷碗,乍一看有些平平無奇。青白色的碗身,破損的碗口,碗壁上還有幾道歲月留下的裂紋,透著滿滿的煙火氣,似乎和平常人家用了多年的老物件沒什么區別。
然而此時此刻,在扶溝吉鴻昌將軍紀念館的一號展臺上,這只瓷碗又顯得極不普通。賦予它特殊意義的是印在碗壁上的銘文——“作官即不許發財”。
“這是吉鴻昌的父親去世前對他最后的叮囑,銘文歷經近一個世紀歲月的洗禮依舊清晰可辨。”4月11日,面對前來參觀的游客,副館長尹發展講起了這只瓷碗背后的故事。
1920年,剛當上營長的吉鴻昌回家探望病重的父親。父親告誡他:“吾兒正直勇敢,為父放心,不過我還有一句話要向你說明。當官要清白廉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作(做)官即不許發財!”
“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這是動蕩年代給父子倆留下的深刻記憶。因為家中宅地被縣官巧取豪奪,他們的生活一度難以維系。父親的話讓吉鴻昌回憶起了當年情景,如今自己當上了軍官,決不能欺壓百姓。
“吉鴻昌專門請陶瓷廠燒制了一批瓷碗,把這句話印在上面,一日三餐不離,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碗中吃的糧食從何而來、自己當官要做什么。這只瓷碗正是其中之一。”尹發展說。
銘文印在碗上,寫在心間。不久,吉鴻昌便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用多年積攢下的100多塊銀元在家鄉呂潭創辦一所小學,貧家子弟一律免費就讀。
起初,學校只有一間平房,在吉鴻昌的不斷資助下,建校舍、請名師,又辦中學,逐漸擴大到近200畝,吸引了豫東各縣的學子來校就讀,被譽為“豫東第一校”。
有人笑他是傻瓜,有錢不置莊田給子孫造福,卻大把大把地扔在學校里。他在全校師生大會上說:“國將不國,何以為家?只有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使國家昌盛。”
1932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堅持不打內戰的吉鴻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一名舊軍人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開始了新的奮斗。
日寇侵略東北,他變賣家產購買武器,領導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接連收復了康保、多倫等地;反動勢力破壞抗日、圍剿中共黨組織,他把自己的住宅捐出來,作為黨組織的地下聯絡站。
1934年,吉鴻昌被國民黨以“非法抗日”的罪名逮捕。英勇就義前他留下絕筆,字里行間都是對祖國的熱忱和深深眷戀,“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歲月如梭,英雄的故鄉已換了人間,那熾烈堅定的信念隨歷史長河綿綿傳承。十年如一日埋頭搞科研的“種田狀元”何長義,風雨無阻志愿服務15年的勞動模范李高峰,一身正氣、勇斗歹徒而負傷的人民警察張寧博……一代代家鄉兒女以吉鴻昌為榜樣,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了同樣的為民情懷。
這信念的光芒不會黯淡!從瓷碗上流轉到人們心間,從一人、兩人到千萬人,它一直在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延續著,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將會永遠閃耀。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