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鳳虎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劉夢珂本報通訊員張增峰
“‘初心路’雖然只有50多米長,但在民權的黨建發展史上有著很長的印記。它映照著黨員干部一心為民的不變情懷,激發著基層干部擔當奉獻的激情……”4月29日,走在民權縣雙塔鎮秣坡村初心路上,邊參觀邊聽講解,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場面仿佛就在眼前。
秣坡村是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1938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選派馬慶華、萬中人以及家鄉是秣坡村的劉勤初三人組成黨的工作組到民權工作。三人來到秣坡村后,了解到青年知識分子劉化民和段欽堂有一定政治覺悟和愛國熱情,又具有良好的地方關系,就先發展二人入黨。很快,他們又發展了20多位黨員。同年年底,在秣坡村成立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秣坡村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為劉化民,直屬中共豫東特委領導。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盞盞明燈指引奮進之路。為進一步傳承紅色教育文化,民權縣委、縣政府提出以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秣坡支部舊址為中心,打造占地70平方公里的紅色教育基地。民權革命歷史紀念館、秣坡文化大禮堂、水東革命紀念園等相繼拔地而起,一方一地盡顯光輝歷史。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我們著力抓好紅色基地保護利用,同步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民權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屠志遠介紹,該縣在紅色文旅小鎮秣坡村重點建設紅色文化一條街,再現抗戰時期的黨史大事件,讓來學習的人們身臨其境,感受那段不平凡的紅色歲月。
這片紅色熱土,激發了一代又一代雙塔鎮黨員干部干事的信心和激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創了秣坡村的新局面新生活。
走出初心廣場,沿著縱橫交錯的水泥小路向南,民居鱗次櫛比,游園遍地開花。“村容村貌改善,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品質,村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秣坡村黨支部書記劉孝付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秣坡村大力發展蘆筍種植,57座蘆筍大棚讓村民走上致富路,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如今,秣坡村紅色文化商業街、新四軍保衛小學等項目正在實施中,一個以休閑生態農業、紅色文化為主的紅色旅游小鎮即將呈現。
“‘初心路’雖然只有50多米長,但在民權的黨建發展史上有著很長的印記。它映照著黨員干部一心為民的不變情懷,激發著基層干部擔當奉獻的激情……”4月29日,走在民權縣雙塔鎮秣坡村初心路上,邊參觀邊聽講解,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場面仿佛就在眼前。
秣坡村是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1938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選派馬慶華、萬中人以及家鄉是秣坡村的劉勤初三人組成黨的工作組到民權工作。三人來到秣坡村后,了解到青年知識分子劉化民和段欽堂有一定政治覺悟和愛國熱情,又具有良好的地方關系,就先發展二人入黨。很快,他們又發展了20多位黨員。同年年底,在秣坡村成立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秣坡村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為劉化民,直屬中共豫東特委領導。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盞盞明燈指引奮進之路。為進一步傳承紅色教育文化,民權縣委、縣政府提出以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秣坡支部舊址為中心,打造占地70平方公里的紅色教育基地。民權革命歷史紀念館、秣坡文化大禮堂、水東革命紀念園等相繼拔地而起,一方一地盡顯光輝歷史。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我們著力抓好紅色基地保護利用,同步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民權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屠志遠介紹,該縣在紅色文旅小鎮秣坡村重點建設紅色文化一條街,再現抗戰時期的黨史大事件,讓來學習的人們身臨其境,感受那段不平凡的紅色歲月。
這片紅色熱土,激發了一代又一代雙塔鎮黨員干部干事的信心和激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創了秣坡村的新局面新生活。
走出初心廣場,沿著縱橫交錯的水泥小路向南,民居鱗次櫛比,游園遍地開花。“村容村貌改善,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品質,村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秣坡村黨支部書記劉孝付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秣坡村大力發展蘆筍種植,57座蘆筍大棚讓村民走上致富路,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如今,秣坡村紅色文化商業街、新四軍保衛小學等項目正在實施中,一個以休閑生態農業、紅色文化為主的紅色旅游小鎮即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