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任國戰本報通訊員楊之甜
巴里坤縣,位于天山北麓,距離河南3000公里之遙。前不久,這里舉辦了一場手工藝品展會。新疆姑娘努爾依拉從小就跟母親學哈薩克族刺繡。當她在展會上看到來自河南的安繡時,不禁驚呼:“從沒見過這么精美的繡品!我如果也會這樣的繡法,該有多好。”
讓努爾依拉沒想到的是,展會結束不久,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就落戶巴里坤縣,并在當地建立了安繡培訓基地。努爾依拉如愿成為首批50名學員之一。原本只會繡一些簡單抽象圖案的她,如今繡起牡丹、荷花、人物等繁雜圖案也得心應手。
其實,從去年開始,已有406名新疆婦女陸續接受過安繡培訓,上崗成為職業繡娘。
2016年年初,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永麗受邀到新疆庫車縣考察當地刺繡產業。首次進疆的馮永麗,被美麗的胡楊林、無垠的大漠風光深深吸引,更被當地群眾的熱情和淳樸所打動,特別是新疆姑娘對于刺繡這門技術的渴望,讓她下定決心將安繡帶到庫車。
同年3月6日,他們在庫車縣烏尊鎮啟動了第一期刺繡產業發展暨安繡技藝培訓。公司派去8名專業技師,對當地206名婦女開展集中培訓;3月9日,新疆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在庫車成立,這是我省第一家入疆的刺繡企業;40天后,首批結業的18名佼佼者被聘為正式繡娘。
家庭主婦熱孜宛古麗·賽買提的生活正是從那時起開始悄然改變。去年5月,由于有些針線基礎,她順利通過培訓并與公司簽約。
每天早晨做好早飯,熱孜宛古麗就會換上漂亮的繡娘工裝,騎電動車去公司上班。手執色彩繽紛的絲線在布架上穿梭,猶如指尖在跳舞……每天重復的單調動作,在她看來,卻是一種享受。閑暇時分,她還會掏出手機,刷一下朋友圈,看看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論。
“以前我每天圍著鍋臺轉,日子過一天算一天。現在家里都是我說了算!”如今,每月3000元的固定收入,讓熱孜宛古麗很自豪。
走出家庭、邁向社會的不止她一個。庫車縣烏尊鎮烏尊村的偶古拉姆·阿布都拉,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有4畝地,丈夫又生病,她一人擔起全家的生活重擔,日子過得辛苦又拮據。得知安繡培訓招工的消息,偶古拉姆第一個報了名。憑借扎實的刺繡功底,她成為正式員工。考慮到她的實際情況,公司與她簽訂了繡品回收協議。現在,她在家里刺繡,每月收入2000元,實現了農活、刺繡、帶娃三不誤。
安繡對新疆婦女的改變,遠不止柴米油鹽。安繡,即河南安陽刺繡,其作品融合書法、油畫、繪畫等多種元素,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技法培訓之前,安繡培訓師還會首先給繡娘們普及歷史文化知識。
“在繡‘竹’時,我們會講竹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繡‘長城’時,會講北京、故宮、中國歷史……”8月17日,該公司營銷總監、安繡培訓師閆志強對記者說,“繡娘們聽得很入迷,這為她們的刺繡作品注入了靈魂。”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發展安繡產業。”安陽市對口援疆工作隊領隊、巴里坤縣委副書記郭向工說,“希望通過繡娘們的巧手,繡出更多展現新疆元素的作品,讓世人了解新疆。同時,河南是全國知名的文化資源大省,我們也想讓中原文化在新疆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