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又稱“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
近年來,由于受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影響,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流量減少、水質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黃河兩岸居民的生活,制約了經濟發展。
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明確指出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闡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做出了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因此,對生態補償問題探索作為一種研究黃河流域的獨特視角,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來自鄭州大學商學院的學生張鑫、梁湘、劉一林、柯鍶儀、王佳欣、項婉婷、賈讓,組成了“黃河情”小隊。他們通過與指導老師溝通交流,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幾個月以來,他們跨越了無數艱難險阻,深入黃河流域沿岸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走訪,同時開展線上調查。黃河流域上、中、下游都留下了他們揮灑汗水的足跡。
據介紹,該調查旨在研究居民對生態補償的支付,通過調查了解黃河流域居民對生態補償的認知程度,在此基礎上調查居民的支付意愿并進一步分析其影響因素,反映黃河流域生態補償現有困境,以引起社會對生態補償手段的關注,為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相關部門破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難題提供決策參考。
黃河流域居民賴以生存的環境亟待改善。該調查以居民為生態補償的支付主體,研究居民對于生態補償的認知程度及支付意愿,通過居民支付等方式,“支”援黃河的環境保護及治理等工作,這也是解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的重要手段。
調查分析表明,流域居民有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補償支付意愿,但居民對生態補償政策缺乏了解。
團隊成員針對調查結論,從完善生態補償相關政策法規,推進生態補償機制構建與創新和加強黃河流域治理的宣傳教育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制定居民生態補償相關法律,健全生態補償配套機制;提高居民參與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建設的意識,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途徑。
監制:趙強
統籌:王俊偉
編輯:郭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