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報記者接到多個關于貸款詐騙的舉報投訴。
消費者舉報稱,在某消費金融公司平臺上貸款,需要交30%的匹配金,交完匹配金后還要交100%的解凍金,待全部費用交完后客服就“失聯”了。
缺錢才貸款,但貸款前要先交錢,這究竟是一波什么樣的操作?
貸款前就能交得起130%的費用,那還找你貸款干嘛?
【貸款2萬元,需要先往私人賬戶轉30%的匹配金】
接到消費者的投訴后,河南商報記者撥打了這一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服電話,詢問詳情。
客服說:“我們在貸款前是沒有任何費用的,不需要交保證金、匹配金等費用,只有到賬了以后才會產生費用。”
那這些舉報投訴的受害人是如何上當的,他們舉報的不屬實?
讓我們先看一下投訴者的講述。
“我那會兒急用錢,也真的是迷糊了。”王翔(匿名)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幾個月前,他收到了一條提示自己擁有20萬元貸款額度的短信,點擊鏈接下載APP就可以擁有。
當時急用錢的王翔立即下載了APP,填寫完基本資料,準備申請2萬元的貸款提現時,APP卻彈出了提示“您的銀行卡信息有誤,資金已被凍結”。
王翔立即聯系了軟件中的QQ客服。
(圖說:王翔發現自己銀行卡信息有誤后,與客服的聊天記錄截圖)
客服要求王翔提供銀行卡照片和手持身份證照片后,往一個開戶名叫“何苗苗”的建設銀行卡號轉6000元的匹配金。
往私人賬號轉錢,這么不正規的操作讓王翔起了疑心。
(圖說:所謂“客服”所提供的轉賬賬戶)
【不交匹配金會被認定為“騙取貸款罪”,將判刑?】
為了證明真實性,客服將公司的營業執照、工作證和身份證一并傳給了王翔。
(圖說:所謂“客服”所提供的公司營業執照)
在取得了信任后,一張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貸款賬戶王翔匹配及解凍貸款賬戶》”的通知圖片,著實將王翔嚇了一跳。
該《通知》中,王翔被認定為惡意騙取貸款,需要提交貸款金額的30%即6000元的匹配金,匹配成功后此筆6000元的匹配金會同貸款金額2萬元一起到賬。
據王翔回憶,客服表示,這么做的目的是,確認重新提交的銀行卡是王翔本人使用,可以本人操作出入賬,并與放貸融資銀行出口做對接。
在王翔接到的這張《通知》圖片末尾,附上了“騙取貸款罪”的處罰措施,輕者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重者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圖說:所謂“客服”給王翔的《貸款賬戶王翔匹配及解凍貸款賬戶》通知)
【再次被要求交100%解凍費后,客服失聯】
王翔說:“我當時真是迷糊了,又加上客服說得很嚴重,就信了他。誰知道,我轉賬了6000元以后,客服告訴我提現太快了,系統混亂造成資金再次被凍結,這次需要轉賬2.6萬元,那一刻我就知道這次真的上當了。”
(圖說:王翔交完匹配金后,軟件的提示信息)
另一名受害人張勇(匿名)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客服跟我講利害關系,說是錢已經劃出來了,我不配合的話會影響支付寶等征信,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能坐,出行都會受到影響。”
據張勇介紹,第一次他給對方轉賬了1.8萬元的匹配金之后,系統依舊顯示信息錯誤,客服再次要求轉賬7.8萬元才能解凍。
客服說:“你上次提交的信息還是錯的,又被凍結了,你得再重新激活一下。”
當電話溝通了多次以后,張勇向客服提供的私人賬戶再次轉賬了3萬元。之后,便再也無法聯系上客服。
(圖說:所謂“客服”提供的工作證件)
【詐騙公司假冒正規金融機構展開詐騙“連環計”】
這些不法分子自己宣稱是“河南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
但實際上,河南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是經中國銀保監會批準成立的全國性非銀行金融機構,由銀行與網絡信息技術公司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公司總部設在河南省鄭州市。
河南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正規的金融機構,其控股股東是中原銀行。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采訪中,4個受害人都是從一條短信上獲取的APP下載鏈接。
河南商報記者就此向不法分子宣稱的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咨詢了解。在咨詢電話中,該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服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我們的APP只有在手機的應用商店以及微信公眾號可以下載,沒有所謂的短信下載鏈接。”
該消費金融公司發布的聲明還顯示,公司在辦理貸款業務時不會收取認證費、解凍費、保證金、驗資費等名目的費用。
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服說:“我們近期確實有接到部分客戶的反饋,說是有不法分子冒用我公司名義實施詐騙的行為,目前我們公司在辦理(貸款)之前是沒有任何費用的,您剛才描述的不是我們公司官方的APP。”
【消費者要擦亮眼睛,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此外,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消費者協會也了解到,近期,河南省消協也接到了多起假冒上述消費金融公司進行詐騙的咨詢,目前,上述被投訴機構已經報警了。
對此,河南省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如果有資金融通需求,應通過正規渠道從金融機構辦理,正規金融機構在辦理貸款業務過程中不會收取認證費、解凍費、保證金、驗資費等名目的費用。
對于陌生來電、非正規網絡途徑推銷“低息快捷”“免抵押擔保”貸款業務的行為,廣大消費者應提高警惕,凡是放款前先收取保證金、解凍金、激活金、服務費的貸款往往都是騙局,消費者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要注冊不明來歷的網站或手機APP,不向來歷不明的賬戶或個人匯款。
消費者一旦遭遇此類詐騙,應保持警惕,謹防上當受騙,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提供線索。
如對金融業務存在疑問,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向有關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咨詢核實,要擦亮眼睛,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保護好自身財產和信息安全。
【保存好對方銀行賬戶信息,不要刪除軟件,立即撥打110報警!】
鄭州市公安局反詐騙中心民警相冰針對此案件表示,這是非常典型的貸款詐騙案,詐騙公司通常會假冒知名且正規的金融機構,以“超低息、無抵押”為誘餌,先騙取消費者保證金,再以“銀行卡信息有誤,資金被凍結”為由騙取解凍金,套路是一環接一環。
相冰提醒消費者,銀行和正規的金融機構如果遇見了貸款人有“騙取貸款”嫌疑,會直接報警或上訴至法院,是不會給貸款人單獨開凍結資金的通知書的,因為銀行沒有執法權。如果遇到了此類案件,受害人應該保存好對方的銀行賬戶信息,暫時不要刪除軟件(警方會提取相關數據),立即撥打110報警。如果受害人報警的時間夠及時,對方還沒有將資金取出,銀行可以凍結詐騙賬戶資金。同時,受害人報警以后,警方會對涉案賬戶采取措施,涉案賬戶在48小時以內無法辦理非柜面業務,這樣也可以為警方辦案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監制:趙強
統籌:王俊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