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一片紅色沃土,黨史人物群星璀璨,紅色資源得天獨厚,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巨大寶庫。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從百年黨史中感悟真理智慧、汲取奮進力量,才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七一前夕,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走進我國著名革命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魯迅先生摯友曹靖華的故里——三門峽盧氏縣五里川鎮河南村。
6月25日,記者跟隨五里川鎮河南村黨支部副書記程海波的腳步,來到曹靖華的故居。“品似春山蘊藉多 文如秋水波濤靜”,走進曹靖華故居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幅對聯,也是對曹靖華一生光輝事跡的客觀評價。
曹靖華故居是一座兩進的院落,古樸幽靜,為典型的豫西民居。西廂房客廳正中央,懸掛著魯迅先生親筆撰寫的“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桌上擺放著曹靖華先生的半身雕像和一摞厚厚的作品。
南北廂房,以“走出伏牛山”“奔赴光明地”“竊火異邦”“引木刻之玉”“文化使者”“教書育人”“最后十年”等版塊,詳細展示了曹靖華先生偉大而又光明的一生。
“磨道學堂”走出的紅色文藝大家
程海波不僅負責曹靖華故居文物史料的搜集工作,還擔任展覽館的講解員,他對曹靖華的事跡也如數家珍。程海波介紹,曹靖華的父親曹植甫,為晚清秀才,因痛恨政治腐敗,自愿選擇“躬居山區,設校授徒,專心一志,啟迪后進”,開展新式教育,學生弟子遍布豫陜兩地。曹靖華六七歲就開始和父親一起推磨認字,推一圈磨,父親就教他認一個字,曹靖華后來回憶起這段往事,稱自己啟蒙于“磨道學堂”。
1916年,曹靖華考入開封省立第二中學。1921年被組織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讀書。在莫斯科,他受到瞿秋白同志的引導和幫助,成為瞿秋白的摯友。瞿秋白對曹靖華說:“中國的文藝田園太貧瘠了,希望你做一名引水運肥的‘農夫’。”自此,曹靖華開始大量翻譯蘇聯革命著作,并寄給魯迅,再由魯迅轉給已經回國的瞿秋白。
北伐戰爭爆發后,曹靖華受李大釗同志派遣,赴開封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蘇聯顧問團翻譯。隨后,他大量翻譯介紹蘇聯革命著作。曹靖華的許多作品在當時產生極大社會反響,成為激勵革命者斗志、打擊反動軍閥的有力武器。在此期間,他與顧問團翻譯瓦西里耶夫(漢名王希禮)交往甚密,將魯迅的《阿Q正傳》推薦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讀后很感興趣,打算將《阿Q正傳》譯成俄文本。為協助瓦西里耶夫翻譯《阿Q正傳》,曹靖華開始頻繁與魯迅先生通信請教,由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作為一名以筆為槍的革命戰士”,1937年“七七事變”后,曹靖華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提名和領導下,他參加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主編“蘇聯抗戰文藝叢書”,短短5年時間共譯出《列寧的故事》《列寧格勒日記》《保衛察里津》《鐵流》等30余部300多萬字作品,鼓舞了成千上萬的青年投身到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洪流中,魯迅興奮地將曹靖華稱為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值得一提的是,曹靖華翻譯的著名作品《鐵流》,讓長征中的紅軍斗志倍增。1931年出版的《鐵流》,當時僅印了1000冊,被國民黨當局列為禁書。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同志回憶:“延安有一個很大的印刷廠,把《鐵流》不知翻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參加長征的老干部,很少沒有看過這書的。”《鐵流》讓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們倍覺親切,它以火焰般的革命熱情,鼓舞著處在艱難險阻中的工農紅軍,使這些爬雪山、過草地的英雄們,將自己的英雄行為,當成中國的“鐵流”。
程海波說,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里,蘇俄文學寄托和塑造了幾代革命者的青春與夢想。那些偉大的抱負、閃光的夢想和救亡圖存的不屈信念,很多都能在曹靖華譯成中文的蘇俄革命作品里找到共鳴。
一生師友是魯迅
“小鎮青年”曹靖華走出伏牛深山,義無反顧地踏上革命文藝道路,和魯迅先生的引導和鼓勵有著莫大的關系,兩人的情誼從他們頻繁的書信往來中可見一斑。
《魯迅日記》記載,從曹靖華開始與魯迅通信,到魯迅病故的11年中,他們兩人往來的書信多達292封,其中84封魯迅的去信被收錄在《魯迅全集》中。
1934年,魯迅先生了解到曹靖華父親曹植甫的事跡,抱病寫就《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且在文末署名“會稽后學魯迅謹撰”。據考證,魯迅先生一生只寫過四篇碑文,這篇《教澤碑文》是其中唯一為在世人所作,更是唯一一篇被收錄進魯迅先生作品集中的碑文。
曹靖華的侄子曹豐齡說,當碑文寄到盧氏后,爺爺曹植甫看后連連說:是篇好文章,魯迅不愧為當代文豪,對教育也頗有真知灼見。他懂得教育,體貼老師,但專指我曹某人,我實愧不敢當。
曹植甫讓人把準備好的碑石,搬放在村井旁,當作鄉親們挑水的墊腳石。直到1985年,這篇碑文才被刻在五里川中學校園內,如今坐落于盧氏縣五里川中學的教澤碑亭是三門峽市文物保護單位。
延安時期,毛澤東讀到魯迅《且介亭雜文》中的這篇碑文,印象非常深刻,曾夸贊道,這篇教澤碑文,是以不朽之文,傳不朽之人,對老人表達了深深的敬意。
風范長存勵后人
曹靖華一生孜孜以求,即使晚年生病后躺在病床上,也堅持撰寫文章、審閱文稿、接待來訪,關心教育、文藝工作的發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董必武曾以“潔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動骨彌堅”的詩句贊譽他。如今曹靖華的精神深深影響著當地百姓,人們以特殊的方式紀念這位紅色文藝大家,在盧氏縣五里川鎮,以“靖華”命名的道路、學校、建筑不勝枚舉,有靖華幼兒園、靖華小學、靖華等。
1987年得知曹靖華先生去世的噩耗,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為紀念曹靖華同志,特意題詞:靖華同志一生為革命事業和文學、教育工作奮斗不懈,功勞卓著,他是我的良師益友,高風亮節,殊堪懷念。
“我們村三百多戶,靠發展香菇發家致富,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了小汽車,目前我們正在引導富裕起來村民發展文旅項目。”程海波介紹,依托曹靖華這一紅色名片,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河南村在原有的曹靖華故居旁,投資新建了設施完備的休閑步道、休憩廣場和曹靖華紀念館。下一步他們將以曹靖華故居和紀念館為核心,以明清木版年畫遺址和古仰韶文化遺址為重點,重點建設以紅色生態為重點的特色文旅小鎮。近年,河南村被評為“三門峽鄉村旅游特色村”,一座紅色元素與綠色生態交相輝映的古村落,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無限的活力。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記者 孫勇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