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建設?該如何進行文化建設?進行文化建設后會產生什么成效?6月28日上午,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建校五十周年的鄭州市金融學校舉辦了一場以“金字招牌 融創未來”為主題的“融文化論壇”,鄭州市金融學校校長付強做了主題分享。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閻雨總結說:今后得仰視職業教育。
一所學校的文化治理之路
鄭州市金融學校位于鄭州市建設西路,1971年建校,原來叫鄭州市第三十五中學,是一所完中,1985年9月開始開設高中職業班,1988年6月高中職業班更名為鄭州第二職業高中,初中部與職業高中并存。2007年6月鄭州市三十五中最后一屆初中生畢業,初中部取消,2009年最終定名為鄭州市金融學校。
這所學校,原本與其他職業學校并無本質上的不同,但自從該校從2017年開始進行“融文化”建設后,自己就有了與眾不同的靈魂,也就有了自己的百年校魂——“融”。
鄭州市金融學校校長付強介紹說:金融學校在50年的辦學歷史傳承中,不斷探索,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以文化型管理思想為核心,精細化管理和問題型管理并行的管理機制。進而確立了以“融”文化為主線的發展方向,構建“融”文化教育體系,打造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職教育品牌,文化建設成效顯著。
在論壇上,河南經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新慶說,金融學校是他們重要的生源地,向他們輸送的生源質量很高、成長性和可塑性都很強,這說明“融文化建設”建出了成效。王新慶還提出,金融學校要圍繞“雙高建設”,真正服務好職業教育的國家戰略,服務好產業轉型升級,主動擁抱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時代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學校內涵式發展方式。
文化與科技從來都是孿生兄弟,它們螺旋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軸。為了更科學地推動“融文化”建設,鄭州市金融學校還構建了自己的大數據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學校能通過師生的行為更精準地總結出有針對性的文化規范。對于大數據的應用,在論壇上,鄭州市教育局職成教處處長高苑鑫勉勵金融學校:信息化管理與國際化視野永遠在路上,要不斷學習創新。
對于王新慶和高苑鑫的提議,付強表示:在“雙高建設”、大數據管理和“融文化”建設發展中,要像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閻雨所說的那樣,要用蛇蛻皮、蟬脫殼的精神去攻艱克難,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事實上,在過去的四年多時間里,鄭州市金融學校已經踐行了“蛇蛻皮、蟬脫殼”的精神去“融文化”建設。如今,鄭州市金融學校已經成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特色學校、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管理強校、河南省雙高建設項目立項建設單位。
“金融學校的學生合作精神強、融入團隊很快、有很強的分享精神,往往能擔當重任。”一家用人單位負責人在論壇上發言時說。
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樣本
鄭州市金融學校的“融文化”建設具體包括四大層面:一是文化塑造,二是文化實踐,三是文化硬化,四是文化成果。
在文化塑造上,鄭州市金融學校確立了自己“以人為本,德育為首,彰顯特色,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為,明確了自己“立德樹人,工學結合,服務發展”的辦學宗旨;樹立了自己“創辦引領鄭州、河南知名、全國一流的“融”文化特色中職學校”的辦學目標;形成了自己“厚德、礪能、務實、創新”的校訓、“聞融敦厚、知行合一”校風、“博學樂教、善融大成”的教風和“勤思敏行、一徹萬融”的學風。
在文化實踐上,鄭州市金融學校形成了自己的“四融”體系:一是融德——使“厚德”成為師生的一種恒有觀念;二是融能——使“礪能”成為師生的一種自覺行為;三是融實——使“務實”成為師生的一種內在素質;四是融新——使“創新”成為師生進步的不竭動力。在“四融”的落地入心上,鄭州市金融學校推行“四融德育”、“四融課堂”、“四融管理”,通過加強黨建引領、實施半軍事化管理、培育優秀社團、舉辦技能競賽、推動產教融合等方式,讓全體師生把“融文化”根植于內心、外化于舉止。
在文化硬化上,鄭州市金融學校給每一棟樓宇都起了一個契合“融文化”的名稱——比如“融德樓”、“融慧樓”等,還興建了“融文化驛站”和“融文化長廊”,把“誠信”等文化要素植入到教室、餐廳、宿舍等場所,讓全校師生無時無刻不被“融文化”所感染。
在文化成果上,自“融文化”建設實施以來,該校獲得了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校園、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中學先進團委等榮譽稱號。
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背后
鄭州市金融學校為什么要進行“融文化”建設呢?內生動力到底來自于哪里呢?
該校校長付強說,當今時代,文化已成為最具競爭力的軟實力和硬核力,尤其是對于最能傳播文化、浸潤文化的教育行業。習總書記說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學校亦然。找準文化定位,才有精神信仰,才有明確的方向與追求。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閻雨認為,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必須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得仰視職業教育”。這一教育目標的著眼點,在于通過從各個維度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這就要求學校建立與完善適合國家政策在學校落地生根的相關制度文化系統,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于鄭州市金融學校的“融文化”建設,閻雨認為,“融”字本義是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即和諧、融化之義。“融”是傳統文化的凝練和精華所在,體現了有容乃大的氣度與胸襟。“融”引申為融化、調和、和諧、長遠之意。“融”象征著中國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融萬物之靈氣,締造人類持續發展的核心之靈魂。鄭州市金融學校從校名中取“融”字,以“融”為主線,構建“融文化”教育體系,營造特色化校園,“融德、融能、融實、融新”,全面推進“四融管理”模式,完善制度文化保障,多措并舉,融文化在學校落地生根,開拓出“有未來的職業教育”。
編輯:張恒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