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桂芳 通訊員 馬素連
近日,河南商報記者獲悉,河南自貿試驗區洛陽片區“四鏈融合”促進洛陽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成功入選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案例”,系河南自貿試驗區唯一入選案例。
【“四鏈融合”入選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案例”】
通過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審核,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案例”共有18個改革成效較為突出的創新案例,洛陽片區此項案例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河南自貿試驗區唯一入選案例。

何為“四鏈融合”?據悉,近年來,洛陽充分發揮高新區、自貿區、自創區“三區”疊加政策機遇,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以洛陽都市圈建設為重要依托,圍繞“打造國際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區”發展定位,大膽探索、不斷完善智能制造政策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以“四鏈融合”促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推動制造強國建設。
據悉,自貿試驗區洛陽片區成立四年來,已累計形成改革創新經驗180余項,7項入選河南自貿試驗區第一批“最佳實踐案例”,4項入選河南自貿試驗區第二批“最佳實踐案例”,1項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先后推出30項改革經驗在洛陽都市圈復制推廣,此做法受到商務部的肯定與批示。全國首創的“多證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典型經驗,大幅降低了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受到省政府集中督查通報表揚。“基地+研究所+公司”三方聯動新模式為代表的改革成果不斷推動“產學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率先形成《創新工作機制破解民營經濟職稱評審瓶頸》改革成果,有效消除了傳統職稱評價工作方式對民營經濟人才發展的不利影響。
【激發產業經濟活力,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一個創新,為企業、行業、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哪些便利,有哪些賦能?
據了解,“四鏈融合”,實現了洛陽產業智能升級。洛陽成功創建“國家大數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成全省首個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成為全國唯一的農機領域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農機裝備等“1綜合+6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投用。洛鉬集團建成國內首座5G“智慧礦山”,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等創新應用不斷涌現,5G應用示范城市和中部云服務創新基地加快建設。
對于企業來說,“四鏈融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洛陽累計培育國家級智能制造各類試點示范40個、省級智能工廠(車間)56家,中信重工建成全國最大的特種機器人生產基地。中航光電56Gbps高速連接器、麥斯克傳感器等9個項目入選國家工業強基應用計劃示范。高鐵軸承、特種消防機器人、高精度工業CT、高效成型軌道打磨車設備等產品樹立了行業標桿,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研發出國內首款無人駕駛純電動拖拉機——超級拖拉機I號。
在產業經濟活力激發方面,據統計,2018—2020年,洛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形成先進裝備制造、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0家超百億工業企業,入選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國務院大督查中,洛陽市獲得“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地方”督查激勵“三連冠”,洛陽闖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之路,展現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擔當。
據洛陽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點、“十四五”開局之年,又是洛陽市都市圈建設關鍵之年,在這樣一個特殊時點,洛陽片區要緊緊圍繞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新基建為契機、以新業態為愿景、以新園區為載體、以硬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試驗田”的作用,與時俱進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為新時代開放探索新路徑、新經驗。(編輯 施尚景 吉倩倩)
近日,河南商報記者獲悉,河南自貿試驗區洛陽片區“四鏈融合”促進洛陽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成功入選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案例”,系河南自貿試驗區唯一入選案例。
【“四鏈融合”入選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案例”】
通過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審核,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案例”共有18個改革成效較為突出的創新案例,洛陽片區此項案例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河南自貿試驗區唯一入選案例。

何為“四鏈融合”?據悉,近年來,洛陽充分發揮高新區、自貿區、自創區“三區”疊加政策機遇,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以洛陽都市圈建設為重要依托,圍繞“打造國際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區”發展定位,大膽探索、不斷完善智能制造政策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以“四鏈融合”促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推動制造強國建設。
據悉,自貿試驗區洛陽片區成立四年來,已累計形成改革創新經驗180余項,7項入選河南自貿試驗區第一批“最佳實踐案例”,4項入選河南自貿試驗區第二批“最佳實踐案例”,1項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先后推出30項改革經驗在洛陽都市圈復制推廣,此做法受到商務部的肯定與批示。全國首創的“多證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典型經驗,大幅降低了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受到省政府集中督查通報表揚。“基地+研究所+公司”三方聯動新模式為代表的改革成果不斷推動“產學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率先形成《創新工作機制破解民營經濟職稱評審瓶頸》改革成果,有效消除了傳統職稱評價工作方式對民營經濟人才發展的不利影響。
【激發產業經濟活力,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一個創新,為企業、行業、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哪些便利,有哪些賦能?
據了解,“四鏈融合”,實現了洛陽產業智能升級。洛陽成功創建“國家大數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成全省首個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成為全國唯一的農機領域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農機裝備等“1綜合+6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投用。洛鉬集團建成國內首座5G“智慧礦山”,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等創新應用不斷涌現,5G應用示范城市和中部云服務創新基地加快建設。
對于企業來說,“四鏈融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洛陽累計培育國家級智能制造各類試點示范40個、省級智能工廠(車間)56家,中信重工建成全國最大的特種機器人生產基地。中航光電56Gbps高速連接器、麥斯克傳感器等9個項目入選國家工業強基應用計劃示范。高鐵軸承、特種消防機器人、高精度工業CT、高效成型軌道打磨車設備等產品樹立了行業標桿,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研發出國內首款無人駕駛純電動拖拉機——超級拖拉機I號。
在產業經濟活力激發方面,據統計,2018—2020年,洛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形成先進裝備制造、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0家超百億工業企業,入選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國務院大督查中,洛陽市獲得“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地方”督查激勵“三連冠”,洛陽闖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之路,展現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擔當。
據洛陽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點、“十四五”開局之年,又是洛陽市都市圈建設關鍵之年,在這樣一個特殊時點,洛陽片區要緊緊圍繞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新基建為契機、以新業態為愿景、以新園區為載體、以硬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試驗田”的作用,與時俱進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為新時代開放探索新路徑、新經驗。(編輯 施尚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