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這家餐飲企業因為斷水斷電,21家門店營業受損,但他們還是組織上千名員工齊心協力先自救再救他,為救援隊、福利院、志愿者等送餐,讓需要救助的人員及時吃上熱乎飯,用溫暖照亮溫暖,力量擁抱力量。
這就是解家河南菜。
解家河南菜
風雨面前,大家一起抗#抗災救援,解家河南菜在行動
“大家長”在外地連發六通知
多次囑咐全員人身安全第一
這次極端暴雨在7月20日降雨量突破極值,被稱為“千年一遇”。
尤其是當天下午4點至5點,天像裂開了無數道口子,暴雨匯成瀑布,朝大地傾瀉而下,積水成淵成了市區常見的難題。
當天下午5點多,遠在外地出差的解家河南菜董事長解忠杰,在企業群里發出第一條通知,首先要求各店注意人員安全,同時要注意門店防水。晚上9點多,他又在群里發信息:通知所有員工,人身安全第一。
7月21日凌晨5點多,他又在群里通知,再次叮囑:全體員工,注意人身安全。
緊接著,上午9點多、11點多和下午1點多,解忠杰董事長又發了三條通知:一是叮囑店里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和店內安全,二是,非必要不外出,不冒險涉水,遠離被水浸泡的圍墻,如果開車被淹,要馬上下車。三是對于停電的門店,在來電之前,要重點通知廚房原材料保管儲存工作,保證食品安全。
從7月20號下午5點多,到21號1點多,24小時內,解家河南菜董事長解忠杰連發六次通知。
身為一家企業的“大家長”,水災突然來襲時,無論是全體員工的人身安全,還是門店的食材食品安全,都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
同時,他還要求各門店盡一切可能為需要救助人的提供愛心餐,共渡難關。“每位員工要心懷感恩,每個人都要竭盡全力,讓溫暖照亮溫暖,堅強連接堅強,力量擁抱力量。”
九成門店因停水電營業受損
員工齊心自救不給政府添麻煩
起步于1996年,目前在鄭州有21家直營門店的解家河南菜,其中有17家門店都是千平方米的街邊店。
所有的街邊店在這次水災來臨時,第一時間承擔起了臨時便民點:市民隨時可避雨、免費讓周邊市民充電、免費提供開水等。
7月20號晚上積水嚴重時,解家河南菜名門廣場店一樓進水。該店店長李迎冬回憶,當時情況緊急,他除了一邊要組織員工在一樓擋水,還要時刻盯著員工的人身安全,同時也要照顧好進店避雨的市民,“這種考驗和經歷讓我難以忘記。”
李迎冬的這種感受對月季公園店長楊林來說,也能感同身受。“我們門店當時進來全是避雨的市民,他們一方面手機沒電,我們要提供免費充電。另外我們還要保證一切安全,我的心也是提到了嗓子眼,一點不敢馬虎。”
20號晚上高新區瑞達路的積水深到讓很多公交車趴窩。解家河南菜瑞達路店當天下午4點多停水停電,店長姜大年接到公司通知后,挽起褲腿就出去清污排積水,安排好店里40余名員工安全回宿舍休息,自己則和留守值班的員工一起,及時把店里食材及時轉移到有電的門店,一夜沒有休息。
因供電一直沒有恢復,營業遭受影響較大的解家河南菜華山路店,直到7月27號才租了供電設備恢復正常營業。店長張戈說,“門店整整停業六天半,心里很著急,但我們還是要顧全大局,聽從指揮,積極自救,沒有給政府添麻煩。”
餐飲企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門店營業因缺水停電受影響,餐飲首要任務是要安頓好全體員工的安全。
在此次抗災救援期間,解家河南菜確保了上千名員工的自身安全,同時全員上下一直在突圍、自救。
對政府主管部門讓提報的損失補救,解家河南菜也沒有上報,董事長解忠杰說,企業不僅要積極自救,還要盡可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能給政府添麻煩。
因為自己剛淋過雨
所以要給別人送傘
從7月20日晚餐到7月22日,解家河南菜21家門店,因為停水或停電不能及時恢復,大部分店都未能正常營業。尤其解家河南菜遠在滎陽的中心廚房配送中心,7月21號上午發生路面塌陷,導致中心廚房無法正常送貨,也讓門店營業受到一定影響。
但企業受到這些影響,并沒有擋住去救他的腳步。因為自己剛淋過雨,所以想盡我所能給別人送把傘。除了奮力自救,解家河南菜還投身到積極救他工作中。
7月20日晚上,解家河南菜接到求助,有200余名消防戰士在救援時沒有吃上晚飯,月季公園門店后廚立即行動,為消防戰士做了米飯、魚香肉絲、番茄雞蛋等團餐,240份團餐很快送到了抗洪一線的消防戰士手中,讓他們吃上了熱乎飯。
接下來的幾天,2000余份的團餐,送到江蘇來河南的救援隊、消防戰士、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抗災救援的志愿者手中,讓這些爭分奪秒救援的一線人員吃上了熱乎飯。
截止7月27日中午,解家河南菜共計送出愛心團餐2900份,21家門店水電恢復正常,各門店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殺之后,員工積極投入工作狀態,都在正常營業中。
對周圍家里水電不通的居民,各門店依然承諾:1.家里沒電,請來解家河南菜門店,可以免費提供充電。2.家里停水,請來解家門店免費接飲用開水。
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水災無情先自救再救助,這就是解家河南菜在此次抗災救援中交給出先自救再救他的答卷。
解家河南菜的抗災救援行動,也引起了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搜狐網、河南商報、河南一百度、好食記、鄭州人等協會和媒體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