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更是一場眾志成城的保衛戰,洪魔面前,黨旗獵獵,河南組工系統黨員干部當尖兵、打頭陣,以“汛”為令、向險而行,與廣大人民群眾苦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構筑了護航生命的“紅色堤壩”!
生命至上,聞“汛”而動
應對暴雨災害,河南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擺在首要位置,全力以赴打贏防汛救災保衛戰。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多次召開緊急會議、會商會,安排部署防汛救災工作,深入受災一線研判險情、調度指揮、慰問黨員干部群眾,把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愛溫暖傳遞到最基層。
河南省委組織部第一時間印發通知,號召全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防汛救災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同時,從代省委管理黨費中緊急劃撥專項黨費5000萬元,用于慰問奮戰在最前線的基層黨員干部和受災群眾。
在鄭州市,一個個基層黨組織成為一個個防汛救災的“橋頭堡”,一群群機關黨員分片包干、分線作戰,把防汛救災工作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和“為民辦實事”的大考場、厚植為民情懷的主戰場。
以思想動員為先導,以躬身一線沖在前。鄭州暴雨之后,豫北遭遇更加強勁的暴雨!新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濤第一時間對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全力投身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部署。從提前印發通知,到及時發出倡議書,從組工干部身先士卒,到1.2萬個基層黨組織、近20萬黨員沖鋒一線,新鄉先進群體精神再次煥發出溫暖和光輝。
風急浪高旗更紅。這個即將過去的七月,“紅色堤壩”成為中原大地最堅固的鋼鐵長城。
向險而行,硬核出征
7月28日下午5時許,新鄉市中心醫院。躺在病床上的張濤,面色黝黑,聲音嘶啞,雙眼布滿血絲,憶及那驚心動魄的4天3夜,仍哽咽不已。
7月17日至22日,豫北新鄉遭遇連續強降雨,最大降雨量達到了965.5毫米。而當地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70多毫米,“一天時間把近兩年的雨下完了”。
疾風驟雨中,上游洪水下泄,23日上午,共產主義渠西曲里附近出現漫堤,直接流向了新鄉市區,部分城區內澇嚴重。
情勢危急!新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濤臨危受命,火速趕赴現場。
“特殊時期、緊要關頭,不能光號召黨員群眾,領導干部得有‘跟我上’的精神。”張濤告訴身邊的組工干部。一路上,水深達腰身,車子走不動,就搭沖鋒舟,搖搖晃晃中,黨員、干部、專家迅速召集而來。
漫堤處,上扼市區防汛要害,下關衛輝城區安危。守住了大堤,就守住了百萬人的生命線。
地形復雜,水情瞬息萬變,漫堤處東段上方橫跨107國道牧野大橋,堤防過不去,搶險物資運不來,成為當初棘手難題。
時間就是生命,必須臨機處置。在和其他領導同志、有關專家綜合研判后,作為大堤東側搶險副總指揮的張濤認為作戰要有章法守紀律,組建技術組、搶險組、后勤組、溝通組等,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和搶險指揮部,并果斷抉擇:砸開大橋護欄、鋪設下行道路、集結運輸車輛,迅速向漫堤處挺進。
然而,護欄高且堅硬,人力無法完成任務。他又立即調來重型機械、上百輛大型運輸車,先開缺口,再投石料,奮戰一晝夜,僅石料就動用了5000多噸。組織部門聯絡各工作組和后方支援,公安部門疏導交通疏導,交通部門鋪路,水利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正因為實施了實體化、責任化和戰時化機制,24日清晨,生命通道快速打開,加固漫堤施工加快。
這時,新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馬增富想到張濤前幾天一直都在冒雨查看汛情災情、組織機關應急小分隊下沉社區,就勸他休息一會兒。
但是,新的險情出現,牧野大橋底部不遠處,溢出長約8米、寬6米的漫水坑。張濤發現以后,哪里顧得上休息,當機立斷,帶人集結物資迅速加固。
還沒松口氣,緊急任務又到了。堤壩加固從東西兩側同時施工,向中間合攏。25日,張濤再次臨危受命,輾轉西側戰場任總指揮。
洪流滾滾,水深浪急。從東側到西側只能走水路,工作人員想過去探路摸情況,張濤斷然拒絕,“現在領導干部就得帶頭沖”,于是自己第一個跳上了沖鋒艇。
從省直部門到市、縣(區),搶險涉及部門多、人員多,協調任務重,現場通信不暢,大伙兒只能一路跑著傳遞信息。“師傅,全靠你們了。”面對運輸車司機,張濤送水送飯,溫情以待。
黨旗飄揚,一群群黨員“人在陣地在”,一輛輛車輛排成一字長龍,整整4天3夜過去了,張濤等人幾乎沒有合過眼,實在困了只能就地而躺一會兒,血壓飆到180,人整個兒瘦了20斤。
7月26日上午8時58分,漫堤加固成功合攏,大家相擁而泣!堅持忙完善后工作后,張濤累倒了……
“艱辛而難忘的4天3夜,一個困難重重、近乎無解的‘硬骨頭’被一點點啃掉,一場一往無前、闖關奪隘的拼搏壯舉,一次解群眾之困、分家國之憂的重大行動。”一名年輕組工干部含著熱淚寫下這樣的日記。
黨員干部的浴血奮戰,群眾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買世蕊寫道:“全國都在關注的新鄉水災危險已基本過去,但令親人們揪心的是張濤同志病倒了!他是為全市人民能平安度過危險倒下的,是為一座城市在災害中能安然無恙倒下的,是為了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初心倒下的,是為了承諾一個人民兒子的忠誠倒下的……”
以血肉之軀奮戰在一線的張濤,只是河南省眾多組工干部的一個代表。據了解,河南18.8萬個基層黨組織、 376萬名黨員參與防汛救災,在救災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黨小組)2.8萬個,組建黨員突擊隊3.6萬個,劃定黨員責任堤3.2萬段。
洪水不退,決不收兵
使命所系,初心使然。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組工干部的身影,哪里就勃發出組織的號召力、戰斗力和凝聚力。
7月21日,河南省委組織部領導同志冒雨深入現場了解群眾受災情況,部機關送去救災物資和急需生活用品,機關黨委年輕黨員紛紛請戰,扛鐵锨、拿掃把,始終與社區干部群眾干在一起。
洪峰過境之險不言而喻,河南省扶溝縣6000余名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堅守一線,喊出了眾志成城保衛家園的誓言。在鶴壁市湯河橋街道,60余人的黨員突擊隊第一時間集結,第一時間來到每家每戶,查雨情、排險情,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自然災害面前,生與死的考驗時刻都在,共產黨員扼守的地方,就有希望和光明。開封市祥符區組織部部務委員、在西姜寨鄉掛職副書記的李帥,不顧路上嚴重積水與漏電危險,連夜冒雨開車往鄉里趕,到達史崗村時已是凌晨1點多,與大家一起奮戰到天亮,加固了450米長的河堤。
新鄉市輝縣市、衛輝市、鳳泉區、牧野區等是此次災情較重的地方,那堅守堤壩的身影,那暴雨中奮戰的力量,一次次上了網絡熱搜,刻印在百姓心間。
24日,惠州藍天救援隊發現一名男子昏倒在路邊,幾經打聽才知道是牧野區王村鎮黨委副書記付作磊??吹剿哪_已經潰爛,救援隊員一邊擦藥,一邊提醒他不能再下水了。原來,接到區委組織部的號召后,付作磊連續多天在社區轉移受困群眾,他強忍淚水,反復問:真的不能下水了?隨后連聲嘆氣,“群眾在水里面,這是我們第一位的大事,其他都是次要的”。
天上有降雨,上游有泄洪,鳳泉區大塊鎮域內水位持續上漲。地處行洪區北沿的秀才莊,前一天剛打好的偃口瞬間被沖開,大水直接倒灌橋下涵洞,并迅猛沖向村內。情急之下,鎮、村黨員干部趙樂民、魏國乾、魏作成、趙國軍4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跳入齊脖深的水中,下河試探涵洞洞口。岸上人員抻袋口、掘土、扛袋子,將沙袋迅速下傳,終于堵住漏洞,并將沿線路面全部打高,防止洪水過界,“洪水不退,決不收兵”的鏗鏘之聲響徹在風雨中。
地處黃河岸邊、與鄭州市一河之隔的平原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王朝杰、管委會主任王景書從暴雨至今,一直堅守崗位,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日夜守護在黃河岸邊,確保安瀾……
災情面前勇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關鍵時刻,最顯共產黨員先鋒本色。
日頭刺破云霧,水波卷起浪花,災后重建任重道遠。戰罷又出征,黨徽依然閃耀在鏖戰“洪魔”的下半場。(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勝昔 通訊員 劉軍旗)
河南商報編輯 吉倩倩 施尚景 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