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民政部召開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視頻會議),“溫暖二七”精準扶貧項目榮獲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慈善項目獎。
中華慈善獎是由民政部頒發的我國政府最高規格的慈善獎項,于2005年設立,主要表彰我國慈善活動中事跡突出、影響廣泛的個人、單位、慈善項目和慈善信托等,已連續舉辦了十屆,成為中國慈善領域最權威、最有影響力、參與力度最高的獎項。
四年累計募捐總額近4億元
一年四季,每當天光乍起,鄭州二七塔上的鐘聲便會準時叫醒這座城市。
對二七人而言,“溫暖二七”和它背后的“二七精神”,早已成為人人自帶的氣質、城市的精神象征。從隴海大院、胡佩蘭等涌現出的感人事跡,再到如今的防汛救災、抗擊疫情,民生為本的“溫暖”二字在這片土地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年來,二七區圍繞民生民利問題,認真落實國家扶貧攻堅要求,聚焦聚力城市精準救助,堅持以關愛老、少、婦、困難和特殊群體為重點,以平臺建設和項目化推進為抓手,創造性開展“溫暖二七”建設。
2017年以來,二七區全面實施“溫暖二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所轄城區四年累計募捐總額近4億元,參與募捐的轄區企事業單位160多家,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愛心人士14萬余名。直接救助困難群眾達4萬余人,幫扶就業2萬余人,受益群眾達27余萬人。探索形成了“互聯網+社區慈善+精準救助”的城區精準幫扶經驗,建立了低保家庭、殘疾人、困境兒童等11類困難群體精準救助大數據系統,先后實施區級普惠項目55個,成員單位自謀項目30個,6大類別“公益+”慈善項目76個。
在國家重點扶貧地區,二七區主動對接河南省盧氏縣、新疆哈密市等地,實施“溫暖二七”結對幫扶行動,通過引入產業扶貧、養老扶貧、互聯網幫幫賣等“造血式”慈善理念,深入開展了建立產業發展基金、援疆助學、“哈密一家親”等慈善活動,援建資金530余萬元,受益人數達5萬余人。
四年來,“溫暖二七”探索實踐出“互聯網+社區慈善+精準救助”等慈善新模式形成一系列貼近時代的慈善先進經驗和做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稱贊和業界的持續關注與好評。二七區先后榮獲中國愛心城區、中國慈善年度推動者、中華慈善品牌等多項國字號榮譽,多次在全國慈善年會進行經驗交流。
上下聯動解幫困 全社會共同參與獻愛心
在洪災和疫情面前,二七區聚焦一老一小、受災困難群眾等特殊群體,迅速開展受災困難群眾專項救助行動,“溫暖二七”建設工作專責領導小組辦公室(二七區溫暖辦)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號召,通過鏈接整合資源、網絡平臺募捐動員等方式,為全區籌措到款項8000多萬元、物資近1.2 億元,有效緩解了轄區受災群眾幫扶和災后重建的巨大壓力。
災后恢復重建中,二七區溫暖辦創新開展“三知三問兩配送”(三知:知受災數據信息,知受災街道需求,知網絡募捐項目;三問:問求助信息是否反饋,問群眾需求是否落實,問物資保障是否到位;兩配送:“一對一下定單”“點對點報訂單”配送救援物資)工作法,第一時間通過鄭州市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布招募信息,3000 余名青年志愿者應招入隊,先后裝卸救災物資300 多萬件、出動救援裝備50 多輛(套)、解救受困群眾30 多人,為全區1275戶低保對象、119 戶分散特困供養對象給予每戶500元的臨時救助,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用行動溫暖民心,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成困難群眾的心坎里,讓困難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疫情發生后,二七區突出發揮社會組織、黨員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作用,110支志愿服務隊,近5萬名志愿者逆行而上,參與到街道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組織專業消殺隊奔赴二七救助站、愛馨養老院等地開展全域環境消殺,為百余戶居家隔離困難家庭配送發放防疫物品“溫暖大禮包”,組建青年志愿者義剪隊6 支20 余人,為全區14 個街道120 多名一線防疫人員義務剪發。同時,還配合社區開展心理咨詢、助殘撫孤、隔離人員幫扶等專業服務100 多次,為全區抗疫工作貢獻力量、奉獻愛心。
困難群眾的衣食冷暖是二七區政府各級領導心中最深的牽掛,“傳承二七精神,傳遞二七溫暖”是我們孜孜不倦努力奮斗的方向。下一步,“溫暖二七”將以中華慈善獎為動力源泉,持續開展的災后修復重建,繼續做好群眾的兜底保障網,解群眾之所急,做群眾之所盼,為困難群眾送去穩穩的幸福,為促進共同富裕、構建三次分配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