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一月的新冠疫情,讓中原大地剛剛舒了一口氣,不期而至的秋雨,8月28日起就從豫西南地區撲面而來,綿綿秋雨是秋收莊稼的甘露,卻讓汝州市陵頭鎮廟灣村的香菇種植戶們,泛起了愁——香菇賣不出去、冷庫卻快速堆滿了庫存!
疫情秋雨連,香菇壓庫滿。
“我的秋后第一茬香菇,4個棚已經采摘了160筐,5000多斤了,估計還能采摘1000多斤,周轉筐都用完了,一斤還沒有賣呢!疫情剛過,本地餐飲、學校等大宗香菇用戶,因為疫情停業、延遲開學影響,鮮菇需求幾乎為零。因為沒有準備烘干設備,天氣又一直下雨,愁死人了!”村干部武萬偉說起自己的4棚地栽香菇,一臉的愁容,更要命的是,天氣預報下一周還是陰雨天,幾乎見不到一個太陽。
類似的情況,在廟灣村種植戶屬于普遍現象。據廟灣村黨支部書記張同岐介紹,我們村因為有2位村民7月份在鄭州第六人民醫院住過院,屬于汝州市為數不多的封控村,才剛剛解除嚴格封控,客商進不來、香菇也出不去!如今,陰雨不斷,晝夜溫差和溫濕度環境特別適宜香菇生長,香菇已經采摘入庫近30000斤了,300多立方的周轉冷庫,很快就要爆滿了,而大棚里的香菇還在不斷地生長,這一茬香菇,估計產量在40000斤左右!
據悉,廟灣村是2020年確定的首批省定集體經濟空白村,不是法定貧困村,但基礎設施欠賬太多,與周邊貧困村相比又成了“洼地”。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派駐該村第一書記徐云峰,積極調研、協調資源,于2020年下半年立項上馬大棚香菇項目,利用省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與汝州市香菇產業龍頭企業——汝州朕迪農業科技公司戰略協作,建設40個現代化香菇大棚,11家承包大棚種植夏香菇品種15萬袋,上半年4-6月份已經生產、銷售了20多萬斤鮮香菇,秋后預期還有2-3茬香菇、預期產量約在10萬斤左右。
據中國農業鄉村專家、著名香菇菌種培育領軍人物、朕迪農業創始人孫國政介紹,廟灣村種植香菇就是朕迪培育的夏菇二號品種,屬于廣溫性品種,適合中原地區種植,出菇周期一般是3-6月份和8-10月份,夏香菇香嫩鮮美,產量大、水分足、營養豐富,適合鮮食。
疫情本已揪心,卻又遇秋后連陰雨。大量庫存香菇無客商問津,短期內無法上馬烘干設備,一庫鮮香菇,愁壞了廟灣村的干部群眾和種植戶。
“我想著,為便于有愛心的企業群體和熱心讀者,幫扶向種植戶、購買香菇,以及車輛運輸,家庭個人購買計劃采用手提箱包裝盒,5斤、10斤兩個規格,內裝用食品級塑料袋(避免水分流失)、外裝用紙質手提箱,統一在汝州廟灣村分裝完畢裝車;單位食堂和餐飲消費,可根據需要另議,可以用大塑料袋,略微抽真空,一袋可以裝30斤左右。物流配送,計劃使用大河報送報車,往鄭州定點集中送貨;汝州周邊的,根據需求量、酌情送貨上門。”近日坐臥不安、急壞了的駐村第一書記徐云峰,說起解決辦法來,焦急得讓你幾乎插不上嘴!“如果鮮香菇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用開水綽一下,略微瀝干水分,直接冷凍起來,可以保鮮更長時間”。
您想支持一下嗎?煩請與該村支部副書記、香菇項目負責人邢彥飛聯系(13603757516)。嘗嘗鮮香菇,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村第一書記徐云峰早就在村里等著您了……
(編輯 吉倩倩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