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字節跳動公益捐款1030萬元進行修繕、重建的河南鞏義市康店一中正式開學。按照學校的防疫安排,三個年級共1000多名學生進行了分批報到。此前兩天,九年級的學生已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開始正常上課。
7月20日,河南全省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災害性天氣,鞏義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作為鎮上唯一一所初中,康店一中受災慘重:學校圍墻倒塌,旁邊山上的泥水向著校園傾瀉而下,最深處積水超過3米,圖書室、食堂以及一樓所有教室被完全破壞。
清淤的工作結束后,學校面臨恢復重建的難題。由于排水系統全部損壞,雨水一來,校園再次陷入泥濘。倒塌的200米圍墻外面就是一條泄洪溝,既存在安全隱患,又面臨著二次受災的風險。除了工程的高難度之外,翻修和重建需要的數千萬元資金更是棘手的難題。好在關鍵時刻,當地政府和字節跳動等社會力量施以援手,幫助解決了費用問題。校長李開科則和學校老師、施工工人們一起,展開了與時間的賽跑。
多方努力下,學校終于在中秋假期前重回日常,一樓教室開始傳來朗朗讀書聲、食堂窗口前有了學生排隊打飯的身影。
(9月17日,康店一中九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正常上課)
泥水涌入學校
7月23日,被迫從學校撤離的第三天,李開科第一次乘坐大型挖掘機進入康店一中。看到眼前的一片狼藉,他幾乎不敢相信。整個校園都被淤泥覆蓋,籃球場和池塘已經不見蹤影,1米多深的淤泥淹過了一樓教室的窗戶。
暴雨來臨時,李開科想過學校的情況不會太好,但完全沒有想到會是這樣“面目全非”的地步。
(學校排水系統被破壞,一下雨校園就變得一片泥濘)
在此之前,7月20日,校長李開科和值班老師曾前往學校排查情況、疏通下水道。當時大雨已經連續下了3天,校園里已有少量積水,但整體受影響程度不大。然而隨著學校西邊圍墻的倒塌,情況很快變得糟糕。李開科回憶,當時自己正在教學樓五樓檢查門窗,突然聽到值班老師大喊“墻塌了”。李開科的心緊了一下,順著樓梯往下跑,等他到達一樓的時候,校園里的積水已經變得渾濁。
大家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康店一中所處的位置屬于淺山丘陵地區,緊挨著學校西邊的圍墻外面正好是一條泄洪溝。連日暴雨后,洪水從山上裹挾著泥土順流而下,堵滿了溝渠。圍墻被沖倒的一瞬間,泥水很快涌滿整個校園,水位從腳面上升到了膝蓋。
面對越漲越高的泥水,李開科和值班老師決定,砸掉學校另一面的圍墻,讓泥水流出去。但開始行動的時候才發現,旁邊廁所的燈還亮著,隨時可能漏電,危及生命安全。于是他們不得不放棄這一方案,大概四五十分鐘以后,李開科一行人撤離到教學樓二樓。此時校園內的積水已經深達3米,靠近校門口的一間教室前后兩個門都被洪水沖掉了,李開科他們被困在了學校。
下午6點左右,一艘皮劃艇上的搜救人員發現了李開科等人,出于安全考慮,李開科與同事聽從指揮暫時撤離了學校。?
后來李開科才知道,鞏義是河南那場極端暴雨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八年級學生王曉月(化名)本來約好了這個暑假要跟同學出去騎行,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了大家的計劃,也讓這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第一次感受到水災的可怕。7月20日下午,王曉月的父親在院子里排水時發現,自家房屋后墻的裂縫變大了。擔心出現危險,父母帶著王曉月一起冒雨撤到了自家開的飯店,在大堂過了一夜。第二天回去時,家里的房子已經完全倒塌了。
和暴雨賽跑
大雨稍作停息后,擺在李開科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學校的搶修重建。
“準確的說,堆滿校園的不是淤泥,而是泥湯。”施工項目經理秦順利第一次坐大型挖掘機進入康店一中的時候,就切實地感受到了工程的難度。沒有作業面,工人無法進入施工,所有的管道和地面都被泡“面”了。
“學生們怎么上課”是校長李開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距離預定的開學時間只有一個月,單是清理一間教室的淤泥就需要二三十人忙活一整天。同時,根據初步估計,被泡壞的教學設備、無法繼續使用的水電線路……學校各項經濟損失累計達千萬元以上,想要恢復使用需要大筆資金。
(洪水退去后,淤泥留下的痕跡仍清晰的留在建筑外墻)
關鍵時刻,鞏義教育局發來通知,表示將由鞏義市政府撥付專項資金幫助康店一中恢復重建。同時,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將捐贈1030萬元愛心善款,專項用于康店一中的翻修重建工作。
據悉,這筆捐款源于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益校計劃”,其中包括字節跳動員工捐贈的680萬元。該計劃旨在幫助河南各地因災受損的鄉鎮學校完成修繕、重建,并資助不幸遇難或受傷的師生。除康店一中外,還有118所學校通過該計劃獲得修繕資金支持。
7月23日開始,清理淤泥的工作持續了將近十天,康店一中終于露出了地面。期間,武警官兵、志愿者、愛心人士、周邊學校的數千名師生及家長,都加入到了這場搶險救災的行動中。
降雨仍然不時來襲,施工時常陷入停滯。為了防止山上的洪水再次灌進學校,施工方決定先把西邊的圍墻先立起來。這一次,他們要用鋼筋混凝土澆灌起一堵200米的圍墻,但過程卻并不順利。“施工面環境太差了,外圍堆積的全是磚塊、泥土和廢棄物。”為了讓重建后的圍墻更加堅固,秦順利帶著工人挖出了一道長數百米的地基。
但還沒有來得及最終澆筑,鞏義就再次迎來新一輪強降雨。8月13日的大雨后,鞏義部分道路被沖毀。康店一中剛剛打好的圍墻地基也泡了湯,倒灌的積水再次將埋好的管道全部沖開。
李開科無法形容當時的絕望,就在前一天,幾名初三的學生家長還專門到學校來問能不能正常開學,當時他幾乎是拍著胸脯向他們保證“沒問題”。
但現在,距離開學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之前的工作全部泡湯。不斷地有學生到學校查看情況,他們很大一部分就住在鎮上,親身經歷過房屋倒塌后與外界失聯的無助,因此更加迫切地想要回到學校、回到暴雨前安穩平靜的生活中。
把雨擋在學校外面
8月18日,天氣預報顯示,次日又將有大雨來襲。為了迎接這次考驗,18日凌晨,工人們加班加點澆筑了校園西側的混凝土圍墻。這天晚上,學校大部分老師也都選擇堅守學校,時刻準備和即將來臨的大雨打一場“近身肉搏戰”。
沙袋已經準備充足,排水管道也被檢查了很多遍。這一次,洪水被成功阻隔在校園之外。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開科忍不住濕了眼眶。
學校受災后,這個平時嚴肅認真的校長已經哭了三次。
(清淤、重建,2個多月來工人們一直在和時間賽跑)
第一次是在7月25日。當天學校來了一批武警官兵,支援清淤工作。期間李開科數次從他們身邊經過,但卻并未留意。直到下午,忙完瑣事的李開科開始帶著學校老師參加清淤。僅僅十多分鐘后,李開科就發現,自己的胳膊已經抬不起來了,幾位老師也需要稍作休息后才能繼續干活。而一旁的武警戰士卻似乎不知疲憊,從早上8、9點一口氣干到了下午4點多,直到一整間教室的淤泥被清理完才有空停下來吃飯。看到眼前這些十八九歲的孩子,李開科心里說不出的感激和羞愧。在和一位武警戰士擁抱時,他再也忍不住眼淚,哭了起來。
第二次是在學校受災以后的第一次升國旗現場。7月27日,八角樓前的升旗臺被清理了出來,在場的老師和志愿者們決定組織一次升旗。國旗緩緩升起的時候,李開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往外流。李開科說,自己當時是想到了連日來無數好心人對于學校翻修重建的幫助,“那一次的升旗沒有音樂,但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唱得渾身是勁兒。”
第三次則是在一位老師的家里。翻修工程開始后,李開科和許多老師都是連續十幾天守在學校。一次回家途中,同行的老師接了一通電話后突然哭了起來。李開科這才知道,7月20日暴雨發生后,這位老師的父母被困家中,抱著窗戶呼救了兩個多小時才被救援人員發現。后來父親打來電話讓他回家救災,但他卻選擇了留在學校。為此,這位老師的父親專門打電話來痛罵兒子:“我養你有什么用?”得知內情,李開科心里不是滋味。幾天后,學校施工步入正軌,李開科便叫了幾名同事一起到這位老師家里幫忙處理受災情況。見到家中老人時,李開科又哭了。
事實上,為了把暴雨擋在學校外面,盡快恢復學校面貌,康店一中的很多老師都隱瞞了自家受災的情況。有的老師白天堅守在學校清理淤泥,晚上回家后又要連夜整修家里。但這些情況李開科一開始并不知道,輾轉聽說后,他有些自責,但也更多了幾分學校如約開學的信心。?
中秋前的團圓
中秋假期前,康店一中的學生們開始陸續返校報到。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9月16日,九年級的學生提前開了學,兩天后王曉月和其他七八年級的學生也回到了熟悉的校園。
在此之前,王曉月已經和同學一起來過學校幾次。一開始,她很不能接受眼前的一切:自己最喜歡的中字湖不見了,池塘里的噴泉和小魚全都被淤泥替代了;教室里課桌被淤泥覆蓋著,看不出原來的顏色;經常去的圖書室陷在一片泥潭里。后來,王曉月和許多距離學校近的同學就加入到了支援學校翻修的隊伍中。他們的力氣小,對待淤泥常常手足無措,于是便“主營”搬東西,負責給志愿者們送水送飯。同樣心系開學的還有孟慶(化名)。擔心學校不能正常開學,他每天都會騎自行車到學校,請老師給他布置任務。
(暴雨中受損嚴重的食堂已經修繕一新)
如今終于坐到了教室里,孟慶突然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教室的墻面已經沒有了淤泥的痕跡,餐廳也比以前更加亮堂了。
學校仍有部分施工還在繼續,但教學樓、宿舍、食堂、廁所等基礎設施均已修整完畢,可以滿足日常教學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身體健康,李開科還請了專業機構對修繕后的宿舍和教室進行甲醛處理和檢測,確保符合要求。
李開科說,除了基礎建設,字節跳動還為學校捐助了特色教室“益童美好空間”,目前正在建設中。他計劃著,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能夠在課堂上把學校這次受災的情況以及社會各界對學校的幫助貫穿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在他看來,對于經歷了暴雨災害的學生們來說,體會和理解也會更加深刻。(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