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志雄
9月23日,秋分,神農種業實驗室揭牌。
這也是一粒“種子”,是重構我省實驗室體系的種子。這粒種子種下,意味著原有的種子實驗室有了“龍頭老大”,在其帶動下將實現整合、重塑、改造、提升,不斷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原始創新能力、服務發展能力,推進我省在打造國家創新高地、搭建一流創新平臺上再進一步,為推進“兩個確保”貢獻科技的力量。
種子雖小,卻關系著每個人的飯碗,更關系著國家的安全。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南陽考察時指出,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河南是糧食大省,也是種業大省。在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芝麻等農作物品種選育方面全國領先,其中,我省育成的“豫麥13”“鄭麥9023”“矮抗58”“鄭麥366”“鄭麥7698”“周麥22”“百農207”“鄭麥379”等多個小麥品種年應用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面積應用的品種數目居全國首位;鄭單958玉米品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曾連續8年在全國種植面積超過6000萬畝;“豫花1號”“豫花7號”“豫花15號”“遠雜9102”“豫花37號”等品種先后成為不同時期我省花生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累計推廣1.3億畝以上……有多大能力就要有多大擔當,勇攀高峰才能“五湖四海皆一望”,進入更高的發展境界。“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證糧食安全”,舍我其誰?
河南在行動,今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創制突破性新種質3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300個以上;到2035年,創制突破性新種質10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1000個以上,主要新品種(配套系)得到有效推廣。《規劃》特別強調農業種質資源創制與新品種培育攻關,重點在綠色、抗逆、高產、優質、專用和宜機械化作業的突破性新種質、新品種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利用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手段,規模化創制遺傳穩定、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新種質、新品種。
然而,也必須看到,一些“卡脖子”問題還橫在前進的道路上。從目前種業發展看,我省種業企業“散、弱、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近700家種業企業大約80%沒有研發隊伍,缺乏創新能力,急需要研發力量來為其“補鈣”。從種子培育客觀實際來看,隨著分子育種技術的發展,一個品種的培育需要大量工作,往往不是一個實驗室所能完成的。比如,為解決大豆種子國產化的問題,我國已經完成了大豆基因組測序工作,但每個基因對大豆生長有什么影響,或者說大豆的一個性狀受到哪些基因影響,還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逐一確定,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繁重到什么地步呢?不是一個省就能完成的,這項工作我省也只是承擔了部分任務。
立足優勢,直面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攥緊拳頭抓牢一粒種子,把分散的力量集結起來,形成合力,集萬鈞于一點,既發揮優勢,又打通難關,理順育繁推三個環節,推進河南種業再上一層樓。神農種業實驗室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挑著重擔昂然走來。
我們期待著,神農種業實驗室像神農率先嘗百草一樣,敢為人先,在種質資源原始創新能力上實現突破,爭創國家種業實驗室,服務國家戰略。我們期待著,神農種業實驗室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只爭朝夕的拼勁,集聚、激發全省的科研活力,在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上扎實推進,在種業“卡脖子”問題上盡快突破。
我們期待著,神農種業實驗室進一步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出集育繁推于一體的“種業航母”,讓中國的田野里種上更多河南種子,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更多河南糧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來源:河南日報)編輯 施尚景
9月23日,秋分,神農種業實驗室揭牌。
這也是一粒“種子”,是重構我省實驗室體系的種子。這粒種子種下,意味著原有的種子實驗室有了“龍頭老大”,在其帶動下將實現整合、重塑、改造、提升,不斷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原始創新能力、服務發展能力,推進我省在打造國家創新高地、搭建一流創新平臺上再進一步,為推進“兩個確保”貢獻科技的力量。
種子雖小,卻關系著每個人的飯碗,更關系著國家的安全。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南陽考察時指出,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河南是糧食大省,也是種業大省。在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芝麻等農作物品種選育方面全國領先,其中,我省育成的“豫麥13”“鄭麥9023”“矮抗58”“鄭麥366”“鄭麥7698”“周麥22”“百農207”“鄭麥379”等多個小麥品種年應用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面積應用的品種數目居全國首位;鄭單958玉米品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曾連續8年在全國種植面積超過6000萬畝;“豫花1號”“豫花7號”“豫花15號”“遠雜9102”“豫花37號”等品種先后成為不同時期我省花生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累計推廣1.3億畝以上……有多大能力就要有多大擔當,勇攀高峰才能“五湖四海皆一望”,進入更高的發展境界。“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證糧食安全”,舍我其誰?
河南在行動,今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創制突破性新種質3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300個以上;到2035年,創制突破性新種質10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1000個以上,主要新品種(配套系)得到有效推廣。《規劃》特別強調農業種質資源創制與新品種培育攻關,重點在綠色、抗逆、高產、優質、專用和宜機械化作業的突破性新種質、新品種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利用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手段,規模化創制遺傳穩定、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新種質、新品種。
然而,也必須看到,一些“卡脖子”問題還橫在前進的道路上。從目前種業發展看,我省種業企業“散、弱、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近700家種業企業大約80%沒有研發隊伍,缺乏創新能力,急需要研發力量來為其“補鈣”。從種子培育客觀實際來看,隨著分子育種技術的發展,一個品種的培育需要大量工作,往往不是一個實驗室所能完成的。比如,為解決大豆種子國產化的問題,我國已經完成了大豆基因組測序工作,但每個基因對大豆生長有什么影響,或者說大豆的一個性狀受到哪些基因影響,還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逐一確定,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繁重到什么地步呢?不是一個省就能完成的,這項工作我省也只是承擔了部分任務。
立足優勢,直面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攥緊拳頭抓牢一粒種子,把分散的力量集結起來,形成合力,集萬鈞于一點,既發揮優勢,又打通難關,理順育繁推三個環節,推進河南種業再上一層樓。神農種業實驗室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挑著重擔昂然走來。
我們期待著,神農種業實驗室像神農率先嘗百草一樣,敢為人先,在種質資源原始創新能力上實現突破,爭創國家種業實驗室,服務國家戰略。我們期待著,神農種業實驗室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只爭朝夕的拼勁,集聚、激發全省的科研活力,在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上扎實推進,在種業“卡脖子”問題上盡快突破。
我們期待著,神農種業實驗室進一步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出集育繁推于一體的“種業航母”,讓中國的田野里種上更多河南種子,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更多河南糧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來源:河南日報)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