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鄭州市二七區長江東路第二小學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老師。
她就是二七區教研室教研員楊鴻雁。
楊鴻雁以《甲骨文的演變》為主題,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甲骨文頭腦風暴,激起了學生們對漢字起源的濃濃興趣。
楊鴻雁以視頻“甲骨文文字的演變”為開篇,引導同學們發現,漢字中有一部分是根據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樣子演化而來的。
我們的祖先是充滿智慧的,他們最早在甲骨上面記錄文字。
記錄在甲骨上的文字就被稱為甲骨文,它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文字。
隨后,楊鴻雁又提出了很多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比如,“誰知道發明漢字的人?”“我們為什么把漢字叫母語?”等。
對于楊鴻雁提出的問題,同學們積極回答。
第一個問題,“誰知道發明漢字的人?”有同學說是炎帝,有同學說是黃帝。
最終,楊鴻雁揭秘答案,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倉頡造字”。
第二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把漢字叫母語?”朱俊宇同學認為,這是我們祖國發明的文字,我們每個人所說的話是漢語,所寫的字是漢字,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親切,因此我們說它是母語。他的回答,得到了楊老師的贊揚。
最后,楊鴻雁寄語同學們,希望同學們喜歡漢字,熱愛漢字,把祖國語言記在心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字博大精深。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這特殊的一節課,激發了同學們對漢字的探索熱情,培養了同學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相信二七區長江東路第二小學的甲骨文研究會越來越好。(河南商報 高嵩 通訊員 陳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