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將至,舉國歡慶,大家都沉浸在團圓和喜慶的氣氛中,此時,多年不見的同窗老友向你推薦某幣,并告訴你穩賺不賠,你應該如何鑒別?國慶8天,網貸機構的短期理財產品能不能投?遠房表姐家的二小子,打電話來介紹一個好工作,需要保證金,你去不去?今天,咱們就來談談雙節防騙的小妙招。
1.代幣發行,我國已禁止,別上當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還不太敢相信,一位公務員大姐在培訓后拉住我,肖律師,您幫忙看看,這個同學是不是騙人的。定睛一看,她朋友圈有一位大神刷屏,聲稱國家承認XX幣的合法地位,具有穩賺不陪的神奇功能,并附上了一些高達上的機構抬頭。
此時,金融消費者必須擦亮雙眼,2017年9月4日,央行牽頭七部委已經發布《關于代幣.....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ICO)涉嫌違法犯罪。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大批人員忽悠老百姓購買代幣,這種行為同樣涉嫌違法犯罪,應當取締或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因此,老百姓應當知道,區塊鏈技術是好的,但利用技術發展去騙人是不對的,萬不要繼續參與。
2.給傳銷組織當講師,涉嫌犯罪
在欠發達地區,還是活躍著一群地下傳銷組織,他們傳銷的“標的”,時而是農產品,時而是科技產品,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金字塔架構和“30+3”的組織結構(即總人數超過30人,有3層人員組織層),他們的收入來自“拉人頭”的多寡,所以,你會發現一些多年不見的朋友,熱情地給你介紹工作,此時,務必小心,也許是傳銷團伙。
從北上廣深,回到老家的朋友,請注意,如果有當地能人請你去講講課,你一定要問好具體事宜,如果被拉到傳銷會議現場,給人家“抬轎子”恐怕還會惹上刑事官司,觸犯刑法第224條之一組織領導傳銷罪,切記!
3.短期理財產品,理性對待
一般而言,法定大假期間,金融機構或類金融機構都會發售“短期理財產品”,其中,良莠不齊,大家要認真分辨。
高息,是致命傷。
如果某P2P公司告訴你,其理財產品或借貸項目的年化收益率超過24%,請注意,24%是一個重要指標,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司法解釋》,民間借貸的利率是控制在年化24%之內的,如果超越,可能涉嫌違法。因此,面對“大忽悠”,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直接判斷虛實,pass!
4.公民個人信息,不能隨意買賣
回老家過節的人,越來越多,不免要帶著孩子去景點或商場,如果遇到一個氣球就所要你們家寶寶信息和家長信息的,請一定要注意。
這些信息可能會被不法機構販賣,最終影響老百姓的“安寧權”。
當然,可能也有親戚朋友在創業,找你辦事,提到能不能把你經手的信息(快遞單住址、醫院就診信息等)給他們,用于拓展業務。且慢,2017年6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了《國家網絡安全法》、《公民信息....司法解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提到重要地位,如有販賣公民關鍵信息50條以上者,可能涉嫌刑法第253條之一侵犯公民信息罪,一定要杜絕!
5.冒充公檢法,騙你沒商量
節日期間,人們的心理狀態比較放松,跟家人溫馨相處,如果突然接到公檢法電話,號稱你涉嫌某個金融犯罪,會讓你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為了不讓親人發現,你可能會選擇妥協,向其指定的賬戶打款。
我們一定要相信,公檢法的公正和專業,同時,也要考慮到公務員也有法定假期,人家也得放假陪陪家里人。
綜合判斷,法定假日給嫌疑人打電話的情況,并不多見,可能是有不法分子冒充。如果故意采用“臺腔”、“廣東腔”,這就是犯罪分子在“篩選客戶”,他們要篩掉能夠警惕口音的理性人,蒙騙普通群眾,咱們要具備常識。
公檢法的辦案人員,也是法學院畢業的高才生,通過國家公務員遴選才進入隊伍,其專業性不容置疑。因此,違規辦案、違法辦案的情況十分鮮見,請老百姓不要過度相信什么“關系”,現在是法治時代,大家都要依據法律辦事。
6.網絡操盤買貴金屬,有風險
颯姐回老家的時候,也有親戚詢問,在網上有人推薦操盤買貴金屬,靠譜嗎?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論。正規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還是少數。
通過“小程序”,忽悠老百姓與國際貴金屬價格接軌,炒作賺取差價,背后的公司多數沒有牌照也沒有金融辦的批準。
有人可能說,他們是工商局給頒發執照的,那么,您的知識恐怕要更新了。如今工商局對于注冊公司“簡政放權”,不進行實質審查,只審查書面材料,因此,不能作為一個企業行為的“兜底”。
在我國,要從事金融業務,需要國家發放金融牌照或經過金融辦等機構批準、備案等手續,否則,屬于非法經營行為,情節嚴重者,可以構成刑法第225條非法經營罪。我們作為普通金融消費者,應當具備基本金融和法律常識,保住血汗錢。
綜上,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辛辛苦苦大半年,我們不能讓騙子得手。有理財的意識,值得鼓勵,但金融消費者應當學習金融知識和法律常識,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辨別詐騙行為,維護自己和家人的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