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開播的第四季《奇葩說》上,馬東找來了羅振宇和張泉靈與蔡康永作伴,有人戲稱這是央視和《康熙來了》的組合。這是馬東、羅振宇、張泉靈三人第一次公開同臺。但同在一個圈子,他們的軌跡早有交集。羅振宇在去年4月忙著拍賣papi醬時,身邊就坐著笑容可掬的張泉靈,后者以紫牛基金合伙人的身份站臺。去年5月,羅振宇又與馬東宣布首次合作,后者的《好好說話》電子書和音頻在“得到”上線。除去這些日常的互相站臺與商業合作,他們更重要的交集是:央視。
那曾經是他們身上最重要的標簽。的確,在很長時間里,只有最聰明的年輕人才有機會躋身央視。而作為中國最重要和敏感的輿論場,央視也可以把光環投射在每一個員工身上,尤其那些從三四線城市混進央視的年輕人,回老家說起自己工作時,那保準是要把頭抬得高高的,隨時準備接受旁人投來的艷羨眼神。至于光環之下的冷暖,便只能自知了。比如羅振宇在去年和許知遠的對話里承認,當時離開時是混不下去了,“我把我當時的領導得罪了,他在我屁股上踹了一腳。”相比一開始只是央視臨時工、最后也沒能解決編制和戶口問題的羅振宇,頂著父親馬季光環又在央視有總監助理身份的馬東在2012年離開時,是讓人很不解的。他稱之為“歸零”,“我已經40多歲了,基本上每隔幾年就要全面的歸零,我覺得這么活著才有意義。”
這樣的理由在羅振宇看來大概是有些矯情的,相比之下,崔永元給出的離職理由更加讓人哭笑不得,“我當時連續發微博,天天掐架,中央臺沒人找我,我知道有戲了,他們放棄管理了。”2013年,崔永元為了專心和方舟子“吵架”,第三次遞交了辭職報告。到2015年,從央視離職的名人名單已經越來越長,比如李詠、白燕升、柴靜、劉建宏、張泉靈等。社交媒體進一步加快了央視的權威瓦解,如同時常陷入霧霾包圍的央視新樓“大褲衩“,這座昔日輿論中心的光環,時常被一街之隔的金融中心搶了去。畢竟,有錢才是王道。
學富五車——這個來自昔日央視老同事的評價,成為日后讓羅振宇出名和掙錢的重要人設。羅振宇是在大學當過三年老師、又念完博士后才進入央視的。他喜歡抓住機會炫耀自己的學問,趕上“兩會“、315等特別忙的時候,他經常忙到凌晨四五點,在辦公室高聲朗讀《古文觀止》來解壓。
2008年,他離開央視加入《第一財經》,在后者的欄目《中國經營者》里,羅振宇終于成為主持人,實現了“一定要把我這張胖臉露出去“的心愿。這場改變也有被動的因素。羅振宇坦言,除了領導,離開央視的另一個原因是大環境不一樣了。在《對話》欄目的高光時刻,好選題總能引來激烈的外界反應和評論,但這種勢能在最后一年明顯下降,羅振宇形容那個過程是:“這艘船擱淺了,就是船還是那艘船,但是底下沒有水了。”
但從央視到東方衛視無外乎從一艘船上跳到另一艘船上,4年后,羅振宇選擇下船走走。他和媒體人申音一起創辦了羅輯思維,在“明星+經紀人”模式的運營下,羅振宇的個人品牌被無限放大,這樣的結果,與創業之初申音、羅振宇5:1的股份分割有著極大反差。最終二人于2014年分手,單飛的羅振宇開始自己運營以微信公眾號為軸心的羅輯思維品牌。但到了2016年,羅振宇又一次發現船擱淺了。“微信公眾號生態正在劇烈的惡化過程中”,他在一次演講中直言不諱。
從央視制片人到“得到”創始人,以知識生產商自居的羅振宇其實沒有改變過內核。只是,這種知識教主的人設如今似乎并不那么招年輕人喜歡了——應馬東之邀錄制《奇葩說》之后,這位靠嘴皮子吃飯的大哥因為觀點表述無趣乏味而得到了這樣的評價:“我以前看奇葩說從不快進,自從有了羅振宇”
相比羅振宇的換湯不換藥,馬東對央視的逃離更加徹底。從加入愛奇藝到創立米未傳媒,他一直在努力撕掉自己身上的央視標簽。米未傳媒的調性是90后的,馬東也要時刻保持人設在線。對于追《奇葩說》的年輕粉絲們來說,你很難想象馬東這位穿紅戴綠、割眼袋、說話開車的老司機曾經是央視《文化訪談錄》的主持人。12年前,《文化訪談錄》曾經請來當時身陷抄襲風波的郭敬明,馬東在采訪時預設立場步步逼問,引發后者粉絲不滿,被指這種質疑是代溝造成的。馬東在節目里一度感慨:“我們雖然是不同年齡段的人,我們有不同的價值觀,但是有些價值底線其實我們是會相同的,或者是隨著你的年齡增長我們會是相同的……是一個健康社會走向成熟的必經過程。”
事實上,在央視主持《文化訪談錄》時,馬東有點像如今的許知遠,他對過分娛樂的時代抱有不滿,曾在節目中像許知遠一樣問陳丹青:“您是怎樣看現在的這個社會的呢?”加入央視前,從澳大利亞回國的馬東曾是湖南衛視主持人。雖然有父親馬季的光環,但他在全國影響力一般,名氣遠不及父親,快嘴李湘在最近一檔綜藝節目中爆料,當年她出差乘坐飛機,發現同事馬東居然坐的是經濟艙——當時李湘是湖南衛視一姐,出入頭等艙已是尋常。
當時的馬東在主持一個叫《有話好說》的欄目,因為涉及同性戀題材,這個節目被停播。離開湖南衛視后,他輾轉進入央視成為《挑戰主持人》的主持人,但他很快發現,所謂的主持人選拔就是“才藝比賽”,會得越多,觀眾就越樂呵,“形式不重要,內容才是重要的。”這和后來宣稱“內容是海水,不是海岸”的米未傳媒如出一轍。馬東離開愛奇藝創立的米未傳媒,以鮮明生動的90后風格著稱,旗下最知名的主打節目是《奇葩說》。這檔節目誕生于馬東任職愛奇藝期間,由同樣從央視出來的牟釓團隊打造,第一季就成為了網綜欄目里的佼佼者。如今,米未傳媒還擁有《透明人》和《說說而已》等短視頻節目,分別由奇葩辯手姜思達和顏如晶主導。這些玩法背后的馬東,似乎跟《文化訪談錄》里那位嚴肅的主持人不是同一個人。
離開央視后,馬東試圖在文化領域繼續做文章。他進入愛奇藝推出的第一個欄目是《漢字英雄》,后者在愛奇藝和河南衛視平臺同步播出。那是2013年,電視綜藝節目里還是以唱歌、跳舞、真人秀等內容為主流。馬東的嘗試,似乎還沒有脫離央視那種“代圣人立言”的使命感。
“《漢字英雄》不會是一個一次性的節目,我期待它每年都有”, 按照當時馬東的預計,這個耗費巨大精力來設計的節目是要做成品牌的,即使第一季不盈利,它此后的發酵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但事與愿違,《漢字英雄》至今在愛奇藝上的更新停留在了2014年10月。與羅振宇類似,馬東成了務實主義者。于是,你可以看到,他聰明地在《奇葩說》里玩花式口播廣告,同時討好廣告主和觀眾,也會在許知遠的《十三邀》里篤定地與年輕人站在一起,避而不談這個時代的焦慮和不安,毫不避諱自己的商人身份——這些,恰恰都是年輕人喜歡的,而后者是米未傳媒最重要的受眾。從這個維度上看,馬東已經順利完成了從媒體人到創業者的轉變。
同樣是告別央視,張泉靈的步履似乎更加順暢從容。如果不是2015年的一次咳血事件,張泉靈可能會一輩子待在央視,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她表示,“未來也許會改變,但我的習慣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定是覺得自己可以做一輩子。”其實身體原因只是導火線,從2014年開始,知識分子的焦慮讓張泉靈開始關注互聯網,降維打擊的恐懼包圍了她,她反復想起《三體》里那句:消滅你,與你無關。為了擺脫“時不我待,知識缺口巨大”的焦慮,從2015年初開始,張泉靈開始約互聯網公司的員工聊天,但幾乎每個搭話的開始,她都會被人反問:你要跳槽嗎?我們這兒有職位哦。問話者大多是看上了張泉靈的央視名嘴光環。光環背后的人脈、資源,是所有商業公司都垂涎的獵物。直到2015年4月,她遇到了如今的合伙人,獵豹的傅盛。后者為了拉張泉靈入伙,啞著嗓子勾畫了投資藍圖,還搬出騰訊作為例子:“騰訊這五年和前十年風格完全不同。騰訊把核心業務做扎實,然后把邊緣的地方用資本連接,而不是用人力和管控去連接。”
在傅盛看來,眼前的張泉靈奇貨可居,她在央視工作18年,這是最好的名片,“未來是投資媒體化和媒體投資化的時代,泉靈有足夠的品牌和知名度。”在傅盛眼里,張泉靈就是下一個熊曉鴿,后者是記者出身,如今是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張泉靈吃下了傅盛畫出的這張餅,2015年9月,她宣布加入紫牛基金出任合伙人。LP名單里包括同樣出自央視的羅振宇。最開始,紫牛基金的風格是什么項目都看,幾個月后,內容創業相關領域成為其聚焦的重點領域之一。張泉靈似乎適應得很好。2016年,她拿下了“年度最佳跨界投資人”的獎項,而基金所投的二十幾個項目里,不乏年糕媽媽、混子曰、光和數字這樣的明星項目。她還在改變自己的公眾形象。今年3月出現在《奇葩說》錄制現場時,她一反曾經正裝示人的主持人形象,穿著今年流行的睡袍裝,附以濃妝和夸張配飾,盡量活潑生動地參與討論。
央視人離職轉型,跳入創業浪潮后,能否利用昔日光環還要看個人造化。創業這條路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央視創業幫也不例外。馬東、張泉靈、羅振宇這樣的成功者終究是屈指可數,更多人,已經被浪潮沖散在了茫茫大海里,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