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 建業電影小鎮。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圖② 唐三彩文創產品。黃政偉 攝
圖③ 牡丹瓷文創產品。黃政偉 攝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美輪美奐。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10月17日,周末。
秋夜微涼。高低錯落的土墩上,夜游的客人和面前的百畝紅高粱一樣,擠擠挨挨,等待一場大戲完美的結局。燈光亮起,《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被投射在328米長的夯土墻上,讓人心潮澎湃瞬間穿越。
剛剛開業4個多月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已累計接待游客超45萬人次,迅速成為游客感知中原文化的新窗口、新爆點、新地標。
旅游是眼球經濟,競爭激烈。河南要想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強產業是關鍵。我省各地各部門正以超前的眼光,將文旅文創融合作為主攻方向,全面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力爭在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更有作為、更加出彩。
創新為要 構建文旅消費新場景
在9月7日召開的省委工作會議上,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成為全省“十大戰略”中具有明顯行業指向性的戰略。這意味著文化旅游上升到戰略層面,納入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大局之中。
落實“十大戰略”,需要一個個具體項目來推動和落實,需要創新驅動來營造新的文旅生態體系。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什么引人入勝?歸根結底就是“創新”。“我們創造出一個新的文化迭代產品,它叫戲劇幻城。我不想做主題樂園,想做一個不同的、以嚴肅藝術為根本的戲劇聚落群。”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總導演王潮歌在接受采訪時說。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占地622畝,擁有21個大大小小的劇場、總時長近700分鐘的劇目、近千名演員,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演出時間最長的戲劇聚落群。
除了理念,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創新還表現在很多方面。
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經過大量的創新實驗尋求最佳視覺表達。其中“聲”“光”“電”“畫”等高度集成化與智能數字系統發揮了巨大作用。8個升降臺,5個旋轉升降臺為主要載體的遺址劇場,勾勒出“幻城”獨特的建筑形態;車站劇場智能翻板配合56道機械麥穗吊桿,通過智能控制呈現波瀾壯闊的滾滾麥浪。“科技含量高、視聽沉浸感強。”游客們由衷感嘆。
文化為魂 打造中原文化新IP
為了一部戲,抵達一座城。“在劇場酒店住了三晚,從早到晚泡在城里,刷了20場劇,簡直是一場饕餮盛宴、奇幻之旅。”粉絲們在線上呼朋喚友,在線下解鎖N種新玩法,迅速將幻城推熱。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有三部主劇,《幻城》表現的是河南的歷史榮光,《火車站劇場》和《李家村》則以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背景,講述了中原大地的創痛和涅?。苦難和輝煌在這里交織,觀眾不時淚目。
劇目發出了“靈魂拷問”:我們為什么要聽這苦難的故事?因為你可以忘記苦難,卻不能忘記人性的光芒。麥子、糧食、土地,故事折射的正是河南人舍小我取大義的優秀品格。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上演的劇目傳遞的正義、忠誠,對美的向往、對生的渴望等,贏得了游客的共情共鳴。
作為一部鴻篇巨制,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把悠遠厚重的黃河文化用藝術形式予以再現,將傳統價值觀、傳統文化精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創新詮釋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正是其打動人心的成功所在。
在旅游城市目的地建設中,文化、藝術和時尚元素的融合極為重要。
建業新生活集團助理總裁、建業文旅運營公司總經理姚培介紹,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國內第一次將高雅、嚴肅的戲劇藝術形式作為“被消費主體”,是一部文化旅游“目的地作品”。
可喜的是,數據分析顯示,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近三分之一游客,是為觀劇專程而來,這對河南打造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為王 鍛造旗艦勁旅
有經濟學家說,沒有什么比林立的塔吊更能傳遞發展信心,沒有什么比創業項目噴薄而發更能體現經濟活力。一個富士康,帶動了一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構成了河南新的文旅消費增長極。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戲劇幻城共接待游客10.01萬人次,7天內主劇場演出100場次,總觀劇人次超過60萬。
這座投資近60億的戲劇幻城,充分體現了文旅業“講好黃河故事”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自2005年開始探索文旅產業發展,以建業為代表的河南企業正嘗試探索走出一條具有華夏文明特質、中原文化特色的文旅產業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建業集團在文旅產業累計投資逾600億元,年接待游客超1000萬人次。建業集團去年榮登“2020中國旅游集團20強”,進入全國旅游企業第一方陣。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在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引領下,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這樣的現象級文創產品,具有很強的先導性、示范性。隨著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推動實施,河南必將催生更多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品牌。
記者手記
文旅文創融合 河南氣質悄然提升
本報記者 劉春香
提起河南,您會想到什么?如果說過去是龍門石窟、少林寺、云臺山……未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也會成為其中之一。
過去,我們依靠大自然賜予的生態景觀資源、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如今,我們駛入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新賽道。如何一騎絕塵?關鍵在于換道領跑,不斷創新。西安、成都、貴陽等中西部城市能夠成為“網紅”,頻頻出圈,秘籍也是創新。而業態創新性不夠、品牌年輕化滯后,一直是制約我省文旅業發展的瓶頸。
令人驚喜的是,我省正依托厚重的文化資源,加快培育創意產業,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資源,較快改變并提升了河南文旅氣質。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到電影小鎮,從銀基動物世界到“方特”,從洛陽應天門、九洲城等新地標到開封清明上河園裸眼3D電影,老家河南的文旅新業態流光溢彩。過去有游客開玩笑說,到河南旅游如同“上課”。如今借助VR、AR等科技手段,厚重的歷史變得可親可感。
根植傳統文化厚土,在傳承中創新,今日之河南,更具創意、更加時尚、更有活力。
專家點評
抓住戰略機遇 實現文旅跨越式發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 高宏存
近年來,河南文旅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文旅行業的領導者、從業者,抓住了新時代發展機遇,開創新局面,擴大影響力。
首先,河南抓住了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從國家層面看,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制度創新成為最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跨部門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斷創新旅游業態,正是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的結果。
其次,河南抓住了國家新一輪消費升級的歷史機遇。從美好風光到美好生活,當代旅游消費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河南不斷提高質量,各種新的文旅場景不斷涌現,滿足了消費者消費升級的更高需求。
當然,河南也面臨著許多挑戰。第一,文旅文創融合能否做到真正融合、真正一體化發展?融合的核心是產業融合,更需要管理者理念更新。第二,如何把握住數字經濟的機遇,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實現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要更好地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激活鄉村文化資源,推動數字經濟進鄉村,實現新型創意農莊等業態的構建。第三,怎樣做好區域聯動?比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需要九省區聯動,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總之,河南需要建立整體思維,從政策協同、機制建立、平臺搭建等方面集中發力。(本報記者 劉春香 整理)
他山之石
上海發布《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以推動高質量文化發展、引領高品質文化生活、優化高水平文化供給、實現高效能文化治理為導向,以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為主線,把牢主攻方向,全面助力上海城市軟實力提升,深化建設更加開放包容、更富創新活力、更顯人文關懷、更具時代魅力、更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
在“文化+”深度融合發展專項行動中,上海提出推動文化與教育、旅游、體育、商業等行業深度融合,加快文化與金融、科技等生產要素融合發展。
叫響文化旅游夜游品牌,推出“夜游上海好去處”,辦好“夜生活節”“夜間集市”“博物館奇妙夜”“夜游美術館”等特色夜游活動,打造一批特色夜間文化旅游消費示范區。優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務,以“微旅游、慢生活”為主題,培育一批市民“家門口好去處”。
促進文化商業深度融合。圍繞“一街一主題”,打造一批歷史有根、文化有脈、商業有魂、經營有道、品牌有名的特色商業街區。推廣“咖啡文化”,鼓勵商業空間配置閱讀、演藝、影院、藝術品和文化娛樂空間。(來源 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