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曾令統文/圖 通訊員 田景麗
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于10月26日勝利開幕,記者就如何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校事業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創新和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高校舉措等,專訪了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黨委書記穆瑞杰。
記者:穆瑞杰同志,在現代化河南建設中,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是如何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
穆瑞杰:以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引領保障學校事業行穩致遠。
強化理論武裝。持續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提升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質量,加強師生政治理論學習,健全理論學習長效機制。
弘揚理論聯系實際學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實際成效。學校不斷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上下功夫,不斷堅定全校師生員工的理想信念;深入推進“兩化一創”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落實“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持續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
學校堅持新發展理念,建立校內巡察制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向縱深發展,出臺《中共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委員會巡察工作暫行辦法》,定期對基層黨組織和所屬單位開展巡察,通過聽取被巡察黨組織(單位部門)的工作匯報、進行個別談話、民主測評、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十項措施,把政治巡察與凈化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相結合,與治理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相結合,與解決日常監督發現的突出問題相結合,充分發揮巡察工作的“利劍”作用,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營造學的氛圍、嚴的氛圍、干的氛圍,涵養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記者:穆瑞杰同志,您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戰線上多年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有什么見解?
穆瑞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應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和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先后創建了“雙主體統分結合”“四階段雙循環”“五力協同 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近期,學校在龍子湖校區推行了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試點工作,成立了弘雅書院、弘遠書院兩個書院,實施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強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實現學生文理滲透、專業互補、個性拓展、全面發展。
建設書院制育人社區。學校依托學生公寓,建設了書院制育人社區,打造具備書院辦公、黨團建設、學業指導、社團活動、心理輔導、創新創業、交流研討等功能的書院制社區空間,積極發揮社區的育人功能。
建立導師團隊。學校建立了包括學業導師、育人導師、校外導師、朋輩導師等在內的導師團隊,實施導師分類管理,在學生思想成長、人生規劃、學業發展、學術培養等方面進行多層面多角度教育引導,形成設計科學、特色明顯、成效突出的“三全育人”新局面。
記者: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作為“十四五”時期重點建設的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學校在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方面有哪些舉措?
穆瑞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秉持“區域性、行業性、開放型、應用型”辦學總體定位,瞄準學校學科優勢和現代化河南建設需要的結合點,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成立了1個應用技術學院、6個產業學院、4個產業技術研究院、5個產業聯盟,建有23個省級研發平臺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個省級創新型科技團隊,16個市廳級研發平臺,49個校級科研創新團隊,在“萬人助萬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7·20災后重建中發揮作用。
發揮專家教授專業優勢。學校將牛養殖、肉羊育種、鵝養殖、獸藥研發、禽病防治、家禽育種、釀酒技術、食品冷凍冷藏、新獸藥研發、豬病工程技術、發酵中藥、食品工程等方面多項科研成果推廣使用,惠及百姓。諸如“牛博士”張衛憲教授研制出的以尿素為氨源的秸稈氨化處理方法,把農作物秸稈調制成牛羊的美食,將糧食主產區的農作物秸稈變成“廣袤的大草原”;“羊教授”權凱歷經18年培育出的黃淮肉羊和“1+10+100=幸福小康”的推廣模式;副教授劉健研發出適合河南省及周邊省份養殖的鵝新品種“故事鵝”和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養鵝新模式,發展養鵝產業等。
記者: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作為一所涉農高校,在服務社會中是如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的?
穆瑞杰:把論文寫在中原大地上。學校堅持“頂天”與“立地”并舉的科研思路,注重產研結合,積極推行“校+”的科研模式,鼓勵和支持教師到一線找課題、同一線做課題、回一線檢驗課題,在一線建立科研基地,發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我省畜牧、獸醫、食品、生物、冷鏈物流等產業發展,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產學研項目年增長率均高于25%,科研經費達1336萬元。
尋合作,建平臺。學校先后與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和企、事業單位先后簽署合作協議470多項,同“華為”“牧原”等500多家知名大中型企業開展共建平臺、聯合研發、共育人才、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建博士工作站,建立21個研究中心,30個實驗室, 30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0多個二級學院(訂單班、冠名班),培養學生5000多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0多人次。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爭取到各類社會資金超過2億元。
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扶企助農。在7·20災后復產重建中,學校積極發揮教師專業優勢,組建200多人、30多支專家施救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畜禽養殖場、生產車間等,進行實地調研、把脈號診、科學研判、拿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議,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幫助畜禽養殖廠、企業、災民排憂解難,走出困境,以實際行動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努力將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地區和人民。7月23日--25日,鄒建博士冒雨前往因被大水圍困、電力供應不足、面臨巨大的生產訂單壓力的新鄉河南禾勝合食品有限公司,與該公司企業技術研發人員攻堅克難,及時將自動生產線改成半自動加工工藝,調試生產配方和工藝,保證了企業30噸日產量生產任務的完成。
踐行初心使命,銳意改革創新。學校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以前瞻的眼光想問題,作決策,抓發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在加壓奮進中發揮好高校的四大職能,為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人物簡介:
穆瑞杰,管理學博士,研究員,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歷任中原工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平頂山學院黨委書記等職,現任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黨委書記。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