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苗苗

眾所周知,常見慢病和癌癥定期進行早篩早診,可及時發現和控制疾病并節省疾病后期進展的醫療負擔,提升生命質量。
而要想提升基層百姓早篩早診認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讓基層百姓減輕疾病負擔,在“家門口”獲得同等優質的醫療服務,就需要多方持續努力,并共同探索可借鑒的發展經驗。在這方面,鞏義市人民醫院就走在了我省基層醫療的前列。
【早篩早診,變“被動醫療”為“主動健康”】
“早篩早診和科普活動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有效果。”據鞏義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喬來軍教授介紹,4年前,其所在醫院曾做過健康扶貧下鄉村的活動,“我們為整個村提供免費體檢活動,資金由我們醫院和鄉鎮醫院共同承擔,對村民安排了車接車送,村干部還挨家挨戶地動員找人,就這樣我們活動的體檢率還不到60%,”而4年前,如果說雞蛋降價幾毛錢,都會有排長隊買雞蛋的“盛況”出現。
這樣的強烈對比,讓喬來軍印象非常深刻。好在是經過政府、醫院、企業等多方協作努力,近年來,喬來軍終于感受到了百姓認知和行動的改變。
“現在老百姓會主動參加篩查活動,在無創檢查方面,例如血脂、血糖、血壓等意識非常強,有創檢查,例如胃腸鏡檢查等意識還有待提升。”他說,針對縣域大多數老百姓對體檢意識薄弱的問題,鞏義市連續11年舉行“健康文化節”,每年在縣里最大的廣場上進行一周科普。
此外,鞏義市還定期開展早癌篩查,包括前列腺癌篩查、婦科疾病篩查等各項腫瘤健康周,篩查異常率達到4%,陽性率達到1%,讓患者得到了及時的規范治療。
【能治病、治好病,是實現"家門口"看病的根本】
早篩早診和科普活動,只是對疾病進行長期管理的開端,如何滿足百姓在“家門口”看病的需求,是所有縣級醫療需要面對的命題,鞏義市也不例外。
為了提升鞏義市及周邊鄉村的診療服務和管理能力,鞏義市“下了一盤大棋”:一方面,施行客座教授制,聘請全國專家來醫院坐診、手術示教,讓鞏義人民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上級專家的診治,同時通過向這些專家學習,鞏義的重點學科和手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實踐派遣學習制,派出團隊向先進醫療機構學習。
為下好這盤棋,鞏義市人民醫院可謂是“不求回報、不計得失”。“剛開始我們的員工還調侃說,喬院長光干‘賠本’的事,但經過兩三千次外部專家的深度教學,效果逐漸顯現。”喬來軍總結了三點改變:首先,百姓不出縣治好病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再者,通過傳幫帶提升鞏義診療技術水平;第三,百姓對在縣里看病越來越有信心,是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鞏義的醫療改革看似“不記得失”,但長期以來,卻得到了百姓的認可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就像今年7月遭受洪水災害后,鞏義市就得到了企業、個人、慈善機構等社會各界的捐助,順利渡過了難關。
“只要心中有百姓,百姓和社會自然感受得到,這也堅定了我們繼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決心。”喬來軍感慨道。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發展基層有序就醫格局】
為使鞏義及周邊百姓“長病不出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鞏義縣級醫療發揮“火車頭”作用,打通村醫、鄉醫和政府公衛系統,形成了包含中醫院、保健院、四個社區服務中心和17家鄉鎮衛生院、310村衛生室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組織多種形式的人才下沉,駐扎式幫扶,建立專家組每周下鄉、村巡回診療等,鄉鎮醫療服務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立后,搭載信息化互聯網醫療服務,百姓看病就更便捷了。“以前是光體檢不管理,為了真正管理起百姓的常見病、慢病,鞏義在醫共體架構基礎上建立了‘健康管理中心’,不管是村里看病、鄉里看病、縣里看病,鄉里住院、縣里住院或者體檢中心體檢,老百姓的健康信息在鞏義境內是連續的,實現對慢病管理全域、全員、全過程覆蓋。”喬來軍說道。
健康信息實現共享,而醫生給患者開出的處方也有鞏義特色。“醫生會開出3張處方,包括用藥、飲食和運動處方,這樣實現健康管理、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喬來軍稱,在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路的理念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截至2020年,鞏義縣域內就診率達97.52%,基層就診率達68.25%。
縣級醫療改革發展得益于一代代醫療人對這一方水土的情懷與奉獻。講起踏上醫療行業的初心,喬來軍分享了40多年前目睹的一場悲劇:“有一個童年伙伴,平時一直很健康,17歲時非常偶然的拉肚子,一天后人就沒了。可以想象當時的醫療條件,一個拉肚子人沒了,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傷痛的同時也讓喬來軍暗下決心:“將來有機會的話要學醫。”不負所愿,鞏義長大的喬來軍畢業后分配到本地工作,深耕縣域醫療30多年,“政府分到哪里就在哪里干,越干越愛這個地方、越愛醫療行業,做醫生是一輩子讓我有成就感的事。”
探索建設縣域醫療“桃花源”,以滿足百姓“家門口”的醫療需求,鞏義只是縣域醫療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健康中國”的指引下,廣大縣域醫療改革的故事仍在繼續。 (編輯 施尚景 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