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生課外活動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動方式?在認真研究了相關文件后,河南商報考學君羅列出了其中的關鍵點,一起來看看吧。
【課程說明】
綜合實踐活動成必修課
從小學到高中全面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它是跨學科實踐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服務、制作、體驗中學習,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它可能涉及多門學科知識,但不是某門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也不同于某一門學科中的實踐、實驗環節。
這門課程強調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選擇并確定活動主題,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過程進行調整和改進,實現活動目的。課程實施不以教材為主要載體,不是按照相對固定的內容體系進行教學。在這一點上,與學科課程也有顯著差別。
《指導綱要》強調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引導學生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中得到延伸、綜合、提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要在相關學科教學中進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學科實踐環節取代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目標】
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指導綱要》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課程總目標是讓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考慮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跨學段性質,為便于操作,在提出總目標的基礎上,具體分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方面,突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體認與踐行,并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
【課時安排】
小學3~6年級和初中
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
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各學校要切實保證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在開足規定課時總數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活動需要,把課時的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有機結合起來。要根據學生活動主題的特點和需要,靈活安排、有效使用綜合實踐活動時間。
《指導綱要》提到,綜合實踐活動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也可以個人單獨進行。小組合作范圍可以從班級內部,逐步走向跨班級、跨年級、跨學校和跨區域等。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組織方式。要引導學生根據興趣、能力、特長、活動需要,明確分工,做到人盡其責,合理高效。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密切合作。
【如何評價】
教師要指導學生建立檔案袋
作為招生錄取中的重要參考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各學校和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要堅持評價的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
1.杜絕隨意打分排名
堅持學生成長導向,通過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促進學校及教師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依據。
要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要對學生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杜絕對學生的作品隨意打分和簡單排名等功利主義做法。
2.做好寫實記錄
教師要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活動主題、持續時間、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及完成情況等,及時填寫活動記錄單,并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如活動現場照片、作品、研究報告、實踐單位證明等。
活動記錄、事實材料要真實、有據可查,為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提供必要基礎。
3.建立檔案袋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類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排、匯總、歸檔,形成每一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4.開展科學評價
原則上每學期末,教師要依據課程目標和檔案袋,結合平時對學生活動情況的觀察,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分析,寫出有關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的評語,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明確努力方向。
高中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標準和學分認定辦法,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分進行認定。
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有哪些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2)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
3)設計制作
設計制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制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
4)職業體驗
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
特別提示: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
在活動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以某種方式為主,兼顧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會貫通。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于各類活動的支持作用,有效促進問題解決、交流協作、成果展示與分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