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李志遠
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質量如何保證?
雙減后,對于這一問題,家長們格外關注。
不過,在鄭州市金水區,家長們完全不用焦慮擔心。
這是因為,金水區積極探索、變革作業方式方法,“雙驅動”“三制度”“四維度”保證中小學作業減量不減質,由“撒網撈魚”變成“精準下網”。
加強作業管理雙驅動,賦能作業關鍵環節
金水區作業設計強調突出素養立意、強化標準意識、注重系統設計、突出設計重點、拓展創新樣式,為學校提供作業設計的標準,對作業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反饋等各個環節提出規范作業實施標準的具體要求,引導學校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學生需求和完成能力布置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
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金水區學校是怎樣做的呢?
金水區黃河路第三小學的家長們發現,孩子放學后拍視頻、做思維導圖,作業形式已經和之前發生很大變化。
抄抄寫寫的少了,每天孩子放學后平均45分鐘內就能開開心心完成家庭作業,孩子們不再是埋頭苦寫的小學生,而是暢游知識海洋的“小鯉魚”。
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單元復習串串燒、“豆你玩”實踐活動、數學故事樂趣多等新樣態作業的優化融合,多元的表達方式減去了重復,增強了趣味。
在金水區農科路小學,學校通過常態作業監控來敦促各班各學科的作業總量控制和內容甄選,設計出“班科作業統籌一覽表”。
各班各學科教師提前一周在線編輯的輪流動態協作,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學科教師之間積極、及時地溝通與協調,綜合考量作業設計的內容、難度、范圍、結構等因素,避免形成“累加式”“拼湊式”等慣性思維來把作業設計做成簡單的“拼盤”,不再以“抄抄寫寫”“讀讀背背”為主,更多涉及“對新知掌握程度”與“對能力運用情況”的檢測。
健全作業管理三制度,嚴格控制作業總量
金水區提出“強化作業統籌管理”措施,健全區域作業統籌管理制度、作業備案制度與作業公示制度,嚴控作業總量和時長。指導學校制定“1+n”作業規章制度,即1個學校作業管理總方案和一系列依據校情建立的校本化作業管理制度,形成作業設計、作業實施、作業管理的序列化要求,落實作業管理主體責任,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控制總量,也要“學足”。金水區又是如何滿足孩子學業個性需求呢?
在金水區豐慶路小學,老師們設置購物車情景,列出“作業選做單”。
“購物車”內有“閱讀夢想樹”“數字旅行棋”“計算大轉盤”“房屋設計師”“英語趣配音”“小實驗大超市”等特色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自主選擇作業。
中、高年級老師則會將設置作業的主動權下放給學生,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興趣,自主設計和完成,積極性高,成就感足。
實施主題研修四維度,推動作業研究水平
也許有家長疑惑: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作業質量學習成績如何保證?
金水區對于作業質量是十分用心關注的,在“雙減”到來之時,經過不斷的打磨,實施主題研修四維度,保證中小學作業設計和質量不“變質”。
金水區組建了“學科教研員引領+基地校學科骨干參與+各校教研組教師協同共進”的塔式作業設計研究團隊,研制《金水區中小學高質量作業設計標準》、學科作業設計樣例,研發作業設計的可視化技術路徑。
以聚焦作業主題+專題的教研活動指導,開展“作業目標的提煉、作業內容的設計、作業評價的標準”等系列專題培訓。
分學段、分學科、分年級開展區級作業資源庫資源征集,組織“學科教研員+區域骨干名師”參與作業資源的審議、評選、推優,實施優秀作業晉級機制、建立作業動態更新制度。
利用“智慧教育平臺”提供的學科大數據分析,讓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實現量化與顯現,根據學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智能推送作業,生成個性化學習手冊,指導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在鄭州市第七初級中學和鄭州市第四十七初級中學,學生每天的作業是用“個性化學習手冊”進行查漏補缺。
“個性化學習手冊”是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在每位學生學情監測和錯題整理的基礎上,為每位學生定制專屬的“個性化學習手冊”,實現錯題舉一反三,學習問題周周清。
據了解,金水區利用“個性化學習手冊”的學校已有20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