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正不斷向世界邁出“武步”,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彰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太極拳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記者再次走進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探尋太極拳走向世界的奧秘。
文以載道,武以鎮魂,乃文乃武,是為太極。漫步在陳家溝,碑樓牌匾、門頭巷道,隨處可見太極文化的影子,20余處太極拳名師傳藝授業故居保存完好。如今,雖然沒有了昔日外國弟子云集武館、拜師學拳的火熱景象,但拳師們通過互聯網向世界各地弟子授拳的熱情絲毫不減,已成為太極拳沖破新冠肺炎疫情“枷鎖”、持續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
“太極拳是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對太極拳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溫縣將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入挖掘太極文化資源,加大太極拳保護、傳承、推廣力度,提升太極拳在全世界的美譽度、普及率,著力打造‘太極文化之城’。同時,圍繞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和景城融合的目標,從策劃、規劃、建設、運營于一體的高度,實施陳家溝太極文化旅游片區整體提升,為焦作市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國養生地’貢獻‘溫縣力量’。”溫縣縣委書記楊磊說。
世代傳承 歷久彌新
太極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據《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合家遷至常陽村。這個位于黃河北岸清風嶺上的小村莊,遠方便是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一清一渾的兩股河水形成天然太極圖。因河水沖擊,村內有多條大溝,隨著陳姓繁衍,改名為陳家溝。
為保衛桑梓不受匪盜危害,陳卜成立武學社,興起世代習拳舞械之風。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博采眾長,創編了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拳種,因理根太極,取名太極拳。
陳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陳氏族人世代傳承,先后涌現出陳長興、陳有本、陳清平、陳鑫等一批太極拳大家。他們推陳出新,創編出太極拳大架、太極拳小架等套路。但陳家有一祖訓,太極拳不傳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楊露禪的出現。
當年,10歲的楊露禪在清代翰林院待詔陳德瑚家中藥店做仆。正逢陳長興在陳德瑚家開辦武學,楊露禪便趴在墻院外的高地上偷學。陳長興發現后,見楊露禪有習武天分又人品端正,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準許他學拳。楊露禪最終投身陳長興門下,苦練拳法,成名成家。此后,太極拳由陳氏一家獨得之秘,逐漸衍生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諸多流派。
可誰曾料到,自太極拳創世數百年來,都是往外傳拳的陳家溝,會有從外引進太極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1941年,河南遭遇前所未見的蝗旱之災,陳家溝也未能幸免。加之時局動蕩,為討活路,大多數人背井離鄉。新中國建立后,陳家溝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陳照丕、陳照奎等諸多在外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還鄉教拳,陳家溝重興習拳之風,涌現出陳小旺、王西安、陳正雷、朱天才等一批聞名中外的太極拳大師。
在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流派聚成合力,立足于衛生與健康、武術與體育、文化與修養三種屬性,在頻繁互動中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為太極拳賦予了健身和修性的新內涵。
如今,在這個只有3000多人的村子里,已有3個太極拳學校、40多個家庭拳館和800多名拳師。這里,男女老少習拳成風。
久久為功 發揚光大
太極拳代表著中國人的哲學和價值觀,是中國人健康、自然、和諧生活方式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為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于1980年籌建了第一所太極拳專業培訓學校——陳家溝太極拳學校。該校是一所集文化、太極武術教學于一體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并設有中專、高中、大專學歷認證,現有學員200余人,大多數為16歲以下的青少年。
在陳家溝太極拳學校,學員們在教練的指導下,一招一式地習練傳統太極拳法。緩抬腳,輕落步,一起一落間,太極拳滲透出中國傳統文化與古老哲學;靜制動,柔克剛,一招一式中,太極拳浸潤著東方文化的包容與力量。
太極拳在數百年的傳承和實踐中,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不斷豐富。為持續加快太極拳普及推廣,焦作市還將每年5月定為太極拳健身月,在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等推廣太極拳,特別加大了在中小學的推廣力度。目前,焦作市1895個行政村和社區都有專職太極拳指導員,習練太極拳人數130多萬。
為加強太極拳保護與傳承,溫縣制定了規范太極拳、武館以及太極拳師的標準化、科學化管理辦法,對太極拳相關歷史文獻和珍貴史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極拳數據庫,并為市級以上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建立檔案。
同時,溫縣全力推進“印象·太極”、太極文旅產業園、太極拳非遺傳承館等文旅項目建設,并與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合作建設了國內第一所專業太極拳本科院校——河南太極拳學院;成立中國太極拳職業教育中心,構建系統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太極拳武術培訓產業體系;實施“大師回歸”工程,統一規劃、供地,鼓勵在外發展的太極拳名家回鄉辦學;制訂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培養制度和培訓計劃,鼓勵更多拳師推廣普及太極拳。
“太極拳植根于生活實踐,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申遺成功有助于進一步激發文化自信,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更加有利于太極拳的宣傳推廣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
揚帆出海 風靡全球
“天下太極是一家”。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是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太極拳及太極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責任,也是造福人類的千秋功業。
1978年,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揮毫題詞“太極拳好”。隨著中國逐步向世界打開大門,到陳家溝尋根問祖,成為全球太極拳弟子心之所向。
上世紀80年代,陳家溝太極拳師陳小旺、王西安、陳正雷、朱天才等走出國門,先后到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太極拳交流,成為陳家溝歷史上首批走出國門的太極拳師,為推廣太極拳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陳小旺等拳師的拳館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8年,太極拳正式啟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由于我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加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數量的限制,太極拳多次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擦肩而過。然而,太極拳申遺工作從未止步,申遺的過程也是保護的過程。
太極拳傳遞的和諧、統一、包容、剛柔并濟等理念,讓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國的智慧。2017年,焦作市舉辦了“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吸引國內500多個市縣和國外25個國家、50個城市,超千萬人參與;2019年9月,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的43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第十屆中國焦作太極拳交流大賽,不斷激起世界人民學習太極拳的熱情。
共享太極、共享健康。太極拳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和群眾基礎,太極拳在世界各地傳播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傳播的過程。據不完全統計,太極拳已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習練者達數億人,每年有80余萬太極拳愛好者前來陳家溝慕拜學習。太極拳已然成為人類健康交流的語言和工具,成為人類文化交流、維系感情的紐帶。
“下一步,溫縣將積極依托太極文化資源稟賦,加強太極拳文化旅游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太極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持續推動文旅創新融合,為焦作市著力打造‘山水富城·文武福地’貢獻新的更大力量。”溫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培華說。
歷史的時針回撥到2020年北京時間12月17日,這是一個值得讓全球太極拳習練者銘記和驕傲的時刻。當日,太極拳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成功申遺,標志著太極拳正式成為全人類共同呵護的文化瑰寶,這是太極拳發展史上的高光時刻,同時也開啟了溫縣太極拳“后申遺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大幕。
陳家溝太極文化旅游片區整體提升,“印象·太極”演藝、河南太極拳學院等重點文旅項目快速推進,貫辰福田農場,司馬小鎮,城市夜經濟及相關配套設施有序建設……日前,記者到溫縣采訪,感受到太極拳申遺成功后給該縣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年來,我們以太極拳申遺成功為契機,深入挖掘太極文化資源,圍繞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和景城融合目標,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四位一體的高度整體提升景區,推動太極拳與工業、農業、康養、研學、體育等融合發展,持續完善要素、豐富業態,著力打造‘太極文化之城’。”溫縣縣委書記楊磊說,溫縣正是按照焦作市委書記葛巧紅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擘畫的“讓‘世界太極城·中國養生地’的品牌更加響亮,‘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氣質顏值實力得到全方位展現”的藍圖奮勇前行。
全面推動,促進太極文化城大建設
“實地看了萬象太極項目、印象太極項目、太極拳文化國際交流中心、楊露禪學拳處、太極拳祖祠后,深切感受到了太極拳深邃的文化內涵,也感受到溫縣打造太極文化之城的高瞻遠矚。”11月24日,河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李婷帶領考察團到陳家溝參觀后由衷感嘆。
溫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培華介紹,近年來,溫縣以“世界太極城、中國養生地”為建設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打造太極文化之城”這一戰略定位,突出“體制、機制、政策、要素”保障,攻堅克難,扎實工作。
該縣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強與“十四五”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等規劃銜接,堅持同步抓規劃、同步抓建設、同步抓項目、同步抓宣傳、同步抓營銷、同步抓融資,邀請國內一流設計單位,編制了陳家溝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特色小鎮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陳家溝創建國家AAAAA級景區總體規劃和提升規劃》等系列規劃,明確了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按照創建標準,分解任務、明確職責,對景區亮化、綠化、美化等進行全面提升,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該縣高標準打造陳家溝文化旅游區,打造的主要景點有太極拳祖祠、祖林、太極拳博物館、楊露禪學拳處、東溝創拳處、中華太極館、太極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太極拳名人故居等。同時,以“三創”活動為抓手,進一步完善交通、餐飲、住宿、旅游等服務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了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游區的競爭力和知名度。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游區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入選“2020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獲評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區,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體育旅游示范基地。
該縣以“52100”重點工作項目化推進機制為抓手,積極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統籌推進產業轉型攻堅中的文化旅游、商貿服務等工作,保障陳家溝景區重點項目高質量推進。截至目前,陳家溝太極小鎮項目概念性規劃設計日臻完善,總投資為6.7億元的河南太極拳學院項目已開工建設。推進“民宿+武館+康養”融合發展,已建成陳正雷太極書院、恒義武館、太極武府、禪武太極等50余家精品民宿,建設陳正雷太極書院、王西安藝術館、陳小旺太極藝術館等大師非遺傳承館,成立40家武術館校和近100個輔導站點,年直接經濟收入超過5000萬元。
在注重項目建設同時,溫縣還加強太極拳文化建設的“軟實力”,組織編輯出版了《見證》《太極拳》《太極功夫》《中國太極拳》《中國太極拳概述》等一系列解讀太極拳文化的著作,譜寫了膾炙人口的《美麗的陳家溝》《大道太極》《太極頌歌》等太極拳系列歌曲。
高標謀劃,做足“太極拳+”大文章
12月12日,溫縣打造的太極全域劇場建成并進行內部測試。歷時三年,由張藝謀擔綱藝術顧問的又一沉浸式演藝力作《印象·太極》也將與觀眾見面。這是該縣大力發展“太極拳+旅游”的又一成功案例。
文以載道,武以鎮魂,乃文乃武,是為太極。溫縣作為“太極拳發源地”,曾經一度出現“守著金字招牌,卻沒有飯吃”的困境。該縣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謀劃后,敲定了借助獨特的太極拳發源地優勢、健康的養生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大力發展“太極拳+旅游”“太極拳+康養”“太極拳+培訓”“太極拳+制造”等文旅產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新路。
“太極拳+旅游”。將太極拳與沿黃旅游、農業觀光、鄉村田園體驗相融合,大力發展人文游、體驗游、生態游、景觀游,構建起融多種元素為一體的產業鏈條。積極拓展營銷網絡,把太極拳文化旅游推向市場,實現太極拳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化和市場化。
“太極拳+康養”。推出以太極拳為主題的保健、醫藥、醫養、休閑等一系列特色養生產品,建設太極拳旅游養生基地等一批康養項目,逐步構建綜合康養服務體系,豐富完善太極拳健身康養文化,發展現代康養產業。
“太極拳+培訓”。大力發展太極拳武館、武校、民宿等業態,按照“武館+民宿”“民居+民宿”“民眾+民宿”的模式,積極建設大師拳館、武館武校等,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太極拳武校集群,推動太極拳教育產業集群集聚、規模發展。定期舉辦各類活動,形成高端武術培訓市場,吸引世界各地太極拳愛好者到太極拳發源地拜師學拳。
“太極拳+制造”。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發、生產、銷售龍頭企業,研制、開發富有太極拳文化特色的衍生產品。同時,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以新技術帶動產業的升級換代,拉長產業鏈條,努力構建具有較強產業互動、較強發展能力的太極拳文化產業集群,成為區域性乃至國際化的太極拳產品擴散和輻射源頭。
太極引領,促進文旅融合大發展
11月30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公示名單發布,溫縣榜上有名。
太極拳作為溫縣最靚的名片,在該縣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成功創建了陳家溝太極文化省級旅游度假區,今年又把培育、創建A級旅游景區做為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的重心,加快開展陳家溝AAAAA景區創建,持續開展陳家溝太極文化旅游度假區建設提升,力爭通過省文旅廳組織的景觀質量評定。
太極引領全域旅游創建,受益最多的無疑是陳家溝村。歲末年底,盤點陳家溝村一年的工作,可圈可點之處甚多:中宣部“中華之美”海外傳播工程精品系列紀錄片《功夫》的拍攝團隊走進陳家溝,體驗和傳播太極文化;焦作日報社與陳家溝景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面助力陳家溝景區打造國內一流、專業優質的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教育實習基地在陳家溝揭牌,助力講好太極故事,推動太極文化走向世界……毋庸置疑,這些“紅利”都是太極拳帶來的。
其實,在太極拳金字招牌的帶動下,溫縣的特色鄉村旅游也迅猛發展。該縣實施“2310”鄉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旅游民宿創建工程,豐富產品供給,完善基礎設施,優化鄉村環境,形成業態豐富、產品多樣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催生一批特色旅游民宿、研學基地等新型旅游產品。目前,全縣打造了院士文化南韓村、司馬文化安樂寨村、子夏文化古賢村、移民文化倉頭村、紅色文化朱家莊村等一批鄉村旅游特色村,打造陳家溝“武館+民宿”特色品牌20余家。圍繞陳家溝村、倉頭村開展焦作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創建,倉頭村結合貫晨農業項目和司馬文化、黃河文化資源特色,建設完善了旅游基礎設施,正在加快推進示范村創建工作。同時,該縣黃河街道、祥云鎮等鄉鎮相繼舉辦的“流金花會”“碾饌美食節”等鄉村節會,也受到廣大游客的追捧。
望遠才覺天地闊,實干方能破浪行。時下,溫縣正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以“讓‘世界太極城·中國養生地’的品牌更加響亮,‘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氣質顏值實力得到全方位展現”為遵循,闊步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原文釗 詹長松 徐宏星)
編輯: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