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湖南衛視女導演辭職當村漂”登上熱搜,受到網友關注。(12月20日《北京青年報》)
過去三十年中國城鎮化大踏步向前走,無數年輕人從農村走進城市,脫離農門是無數農村子弟所夢寐以求,“成為一個城里人”意味著階層躍升,身份轉變。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的面貌也逐漸發生變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陸續出臺,返鄉創業漸成新的時代潮流。
“女導演”“80后”這是“村漂”甌江曲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標簽,與此同時在互聯網上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標簽——名為“光吃不胖圓圓”的快手記錄者。離開曾經熟悉的都市生活,逆向奔赴鄉村,其中的機緣僅源于一次錄制活動。2019年初春,因為拍攝一檔鄉村振興扶貧節目,她在當地淳樸民風中,偶然發現了鄉村里的“寶藏”。清甜的空氣、甘冽的溪水、原生態的牧場、蜂蜜、竹筍……這些在農村看似再平常不過的物產,撩撥著這個女導演的心。
憑借著傳媒人的問題意識和職業敏銳,甌江曲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蘊藏的“商機”。農村的這些純天然“礦藏”并不缺市場,其實只是缺少銷售渠道,只要打開渠道,就不愁銷路。她的想法與該縣副縣長的想法不謀而合。直播助農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和人才支撐,而像甌江曲這樣的技術性人才正式當前發展鄉村直播所緊缺的。
不可否認,轉型有風險,入行需謹慎。從報道來看,甌江曲的“村漂”經歷并非一帆風順。比如農副產品缺少品牌,包裝簡陋,不符合直播標準;地處偏遠,快遞成本比產品本身價格還要高;直播間沒流量、沒粉絲,主播自己跟自己說話撐時長……經過一番探索和磨合,她和團隊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缺一個好故事。制約農副產品發展的關鍵在于品牌知名度,打響品牌知名度就需要講好鄉村故事。
內容為王的時代,短視頻不僅適合用戶碎片化的觀看習慣,沉浸式體驗能夠讓消費者快速高效了解產品信息,激發購買意愿。“接地氣”的快手成為了甌江曲的首選,在她的視頻中不僅有獨居的留守老人、沉迷手機的留守兒童、糖畫非遺傳承人,還有返鄉陪伴父母的年輕人、致富能人“茄子大王”,一個個鮮活真實的鄉村農人,在她鏡頭下,全都化身為鄉村代言人,共同交織構筑了一幅真實的鄉村圖景,為農副產品建構了一個美好故事框架,喚醒了現代都市人內心深處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眷顧。
直播、短視頻等技術和平臺加持,催生了一批新業態、新經濟,像甌江曲這樣的“村漂”“新農人”不僅為農業發展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更為農民增收、農業增產拓展了豐富的增量空間。甌江曲的經歷啟示我們,先有人回到鄉村,才能讓更多農人、農產品走出鄉村。甌江曲為年輕人打了樣,事實證明,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需要更多“新農人”。(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