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治中 通訊員 李善喜 潘新賀
“咱眼前的這片土地下面是幾丈深的純白沙,往年漏水漏肥不長莊稼,通過農田綜合改造,如今成了‘香娘娘’,4000畝地里種花、種梨、種葡萄,一畝收入兩三萬(元)哩”。數九寒冬季節,在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的白河灘地上,銀白色的塑料大棚一眼望不到邊,沙山村“月季大王”李偉正帶領紅男綠女們剪插月季,大田里不時閃現農民澆水施肥的忙碌身影。
白河是南陽市的母親河、“大水缸”,途徑博望鎮的河段長4.2公里,涉及7個行政村,沙灘面積4600多畝,地下十多米都是早年河水沖積而成的白沙層,澆水漏水,施肥漏肥,十年九不收是昔日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博望鎮黨委、政府切實 加大白河沙灘地的農田開發建設力度,先后實施了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開發等項目,打配機電井76眼,配套節水灌溉設備40臺(套),架設高低壓電力線路6000多米,安裝配電變壓器11臺,水泥硬化道路11.2公里,修建各類建筑物202座,有效改善了生產條件,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
在有效治理的基礎上,博望鎮大力支持農民在沙灘地上發展特色農業,幫助農民流轉土地,由種田能手連片經營開發種植有機黃金梨、良種葡萄等高產、高效、附加值高的農作物。其中,發展黃金梨350畝、月季2700畝、葡萄800畝。今年,沙山村陳連奇、朱海等12戶農民采取兩膜覆蓋式溫室大棚,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新品種每畝收入達8萬多元,最高的達10萬元以上。李良莊村趙金祥等9戶農民連片承包土地1200畝,繁育樹狀月季、藤狀月季、盆景月季等多彩月季品種,不但俏銷國內市場,而且出口到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畝均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
通過實施沙灘地農田建設項目,博望鎮的4000多畝沙灘地由“兩漏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天有水澆、雨澇有處排,作業機械化,寸土生金銀的現代化農業新格局,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快鄉村振興步伐開拓了一條新路子。
與此同時,該鎮在對改造后的沙灘地上廣植花卉、林果,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有效凈化了生態環境,保護了白河“大水缸”的水質安全,收到了“一石擊二鳥”的效果。
編輯 苗亞祥